会爱自己,才会爱世界
——德中心理 马春娇
宗教类的书籍都会劝人行善、积德,不做坏事,对别人施好心,助人为乐。乍一听,像是劝人变得无私的教条。无私常被认为是高尚的,难以企及的目标,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
有的人开始决定行善后变得自责,因为总会看到自己自私的影子,在心里不断讨伐自己,他认为善良的人应该是无私的。这样的人往往把行善作为教条来执行,一方面要求自己做到,另一方面又心有不甘,自私的苗头和无私的信念在心里打架。其实行善首先是智慧,它的智慧在于把人性里的自私做了升华处理,把回报的眼光放长远。升华前,人只看到了眼前的得失,眼前的吃亏,所以表现为自私的行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升华后,人看到了舍和亏是暂时的,无私的行为背后,有更大的利益,无私的行为会为自己结下更多的善缘,所谓善缘,就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善意的循环。起码,无私的行为很少会招来祸患,避免了祸患,也是莫大的福气。
这样看来,无私的行为背后,也是在对自己好,只不过是眼光更长远,看得更全面,更深入。也可以说,无私的行为背后的实质还是人性的自私,只是做了升华。不会爱自己的人,只会在此时此刻表现为爱自己的行为,只爱了现在的自己,没有爱未来的自己。
会爱自己的人,不但由衷地爱现在的自己,还在爱以后的自己,同时通过爱别人,爱世界,为自己召唤了更多的爱。比智慧更高一级的,是境界,最大化地脱离或者升华了人性的自私,能够站在人类、自然界地角度看问题,想事情,做事业。这种境界是一种理想状态,也许没有纯粹地真实的存在。作为普通人,最大化地提升自己的智慧,把眼光放长远,是通往幸福感的方向。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