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报恩与西方的平等孰优孰劣
人独立地存活于世,不亏欠任何人,任何人也不亏欠他,到达这个境界才能真正自由。可是中国文化常常强调的是人的依存关系和不独立。
中国文化中很强调报恩,子女要报父母恩,父母的养育成为对子女的施恩,领受者于是就欠了施与者的情。
除了亲子关系,其他方面也如是,中国文化中所谓“皇恩浩荡”,在西方除了在实际上的帝制时代,已经被扫荡得无影无踪。西方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真正实现了平等关系。即使在贵族与平民之间,虽然在文化传统上不平等,但是在身份人格上的平等却是社会变革的理想状态。在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却强调等级分明,人格不平等,所谓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前者对后者的恩,强调知恩图报,而不可恩将仇报。
报恩的想法和平等的想法分属于两个价值体系,前者认为每个人的人格是不独立的,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强调人际关系的相互依赖,亏欠,强调施恩和报恩;后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强调谁也不依赖谁,谁也不欠谁,不强调施恩与报恩,而只论服务与交换。
上升到社会伦理层面,中国文化因此认为人性善;西方文化则强调人性恶。前者导致人治社会;后者造就法治社会。前者强调人情;后者强调守法。前者是乡土社会的规范;后者是都市社会的规范。前者是熟人社会的规范;后者是陌生人社会的规范。前者是前现代社会的规范;后者是现代社会的规范。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前者落后,后者先进,前者不好,后者好。但是,可以说,前者适用于前现代社会,后者适用于现代社会。因此,当中国渐渐从乡土社会演变为都市社会,从熟人社会演变为陌生人社会,从前现代社会演变为现代社会之后,社会伦理也会向着人人平等的方向演变,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制度和思维业已开始式微了。(李银河)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