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和心理发展, 心理问题

  • 2015年4月22日
  • 德中心理

缺爱和心理发展, 心理问题

我有一个客人, 当她得知她可能犯了忧郁症的时候,大惊失色, 抱住她医生的朋友:"这下我完了,那我可怎么办啊?

一对父女前来咨询, 小女儿一进门就说:“我没有问题!”

我问:“什么问题?”

她:“我没有精神问题!”

我问:“什么是你理解的精神问题?”

她:“就是街上那些人, 那些很CRACY的人一样, 就是很不正常的。

我笑答:“到我这里来的, 大多数都没有精神问题, 而是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和爸爸冲突什么的。

大量寻求心理咨询的华人客人,他们的主诉是失眠,或者各种各样查不出器官因素的身体不舒服。

多年之前,几个美国人在北京进行一个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的疾病其实完全符合忧郁症的标准。那么人们为什么不报告忧郁症却报告是神经衰弱呢? 因为身体症状是文化允许的述说痛苦的途径, 而心理则不然。

作为一个心理医生, 第一次相识华人朋友, 我经常听到的一个问题是:“哇, 心理医生, 很可怕哦, 你会不会一下就看出我的心理? 你会不会分析我?。。”

所有这一切现象,都似乎在表明这样一个事实: 在不少华人的意识中,心是一个象在黑箱里的密而不宣的东西,当平时相安无事的时候, 一切都还行, 可是有一天当它渐渐变的不能被控制的时候,黑箱就变得如魔鬼一样面目狰狞。

心理问题的恶名化是健康工作者非常熟悉的一种现象,许多措施被发展出来用以克服这种现象。但是我在这篇文章的关注,却不在实际细节的操作问题上, 而是想提出一些更广大的文化问题。

为什么心理问题恶名化如此普遍? 为什么许多努力往往收效甚微? 为什么中国社会这些现象更加严重?换句话说:这种在普罗大众中似乎默契的意识,这种文化的禁忌,究竟起到怎样一种功能? 以维持社会现有秩序的平安无事? 

这个问题我这里还不想直接去分析它,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接近它。

这个角度就是: 

大多心理问题,从深层来看,主要皆出于爱的匮乏!

缺爱, 而不是缺钙,缺维生素,所以吃多少保健品都无用。

提出这样一个命题,马上就要对它加以解释限定其意义, 以免引起理解上的混乱:

是怎样的爱? 

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 是这种爱吗? 不是! 是生活上的日常关照吗? 不是。(当然这不是说,那不是爱。)

这是一个狭义定义的爱。 

深入精细全面地探讨它这里无法胜任。这里只能整体轮廓地勾勒它。 

那是一种因为它的存在可以启迪心智,唤起情感,接触生命深层内核的爱;一种给予安全感,从而引发心灵探索和好奇的爱;一种增强个体面对痛苦,走向现实,适应世界享受世界的爱;一种启发爱的能力的爱。。。。。。

心理学家发明了许多看来有些古怪的词来试图说明它。 

一个词叫:PROXIMAL DEVELOPMENT。这词很不好翻译。象是,“最佳最可能发展空间”。

可以这样来理解: 

想象一个盖楼的脚手架,盖楼的时候, 你不能没有它。而它的形状决定限制了楼在什么范围内盖成什么样。

然后你可以想象,另外一些重要他人的存在就是这样一些脚手架,而要盖的楼就是你的后来形成的性格。

如果这些脚手架只有两米高,层次又太简单,那么盖起来的性格之结构可能就特别狭隘;如果这些脚手架本身就东倒西歪,盖起来的性格结构可能就寥寥草草,经不起挫折复杂的生活。。。

另外一个心理学家,有这样一个词: SELFOBJECT。这个词可以翻成自我客体,它由两个单词构成,自我和客体, 但它们又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词。 

它的意思是:他人的存在成为了一个个体性格的功能。当然理解这个词,要防止把它理解成别人就整个地是自己性格的功能,而应该把它理解成:某些的与他人有关的经验,成为自己性格维持发展的营养。

我们想象,不同天性的人,不同的年龄,他们的性格功能要起作用需要他人之处必然不同。那么如果那些发展所需要的营养不足的话,他的此时和某方面的发展就将受到影响。

之所以说,心理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他能够得到这些相应于他的需要的“爱”。而心理问题存在通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这种爱的匮乏以及相应后续反应的结果。

以上谈到的是受爱方的情况。那么这里就相应地出现这样一个问题:谁能够给予那样的爱?他们为什么能给予为什么不能给予?

这样的爱无疑是做父母的,做老师的, 做长辈的,更不用说心理咨询师需要去给予的,拥有权力者无疑拥有更多的责任。

而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都同时是受者和施者。

这里更难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们能够给予和不能给予?

尽管“让世界充满爱”是歌里早就唱到的, 可是时常徘徊在我的脑海里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社会的时代精神是爱吗?就是说,社会的结构秩序安排,它的一般普遍的意识是有利于爱的形成和发展的吗? 

说我们的时代精神之一是竞争应该是没有问题吧? 但能说我们时代的精神之一是爱吗?这在澳大利亚是如何? 这在中国又是如何?

把问题缩小一些, 回到我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对心灵的讳莫如深,心理问题的恶名化,也许还可以再考察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职业它的生存状态,它的支持条件,我们可以不可以说:心理问题的恶名化现象的严重程度,反映着我们社会是否真正推崇这个叫爱的价值?

一个爱的匮乏的社会, 必然是个充满不安, 焦虑, 忧郁,生命缺乏滋润的社会;而且还可能要把这一切阴暗推向看不到的角落的社会。

更为可怕的是,它可能衍发为一个内化控制机制在那些深受心理困扰的人身上,令他们掩藏自己的内心,乔装打扮他们的面目,只能呻吟失眠。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