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明天的死结
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在四十年前写过一本妙不可言的童话故事,叫《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虽然是一个童话,在今日今时看来,却更像是对成人的一个充满善意的警告。这个故事里,作者塑造了一群面目可憎的,统称为“灰先生”的反派。他们叼着烟卷,夹着公文包,挨家挨户地游说小镇上的居民:节省时间。
你也许以为自己听错了:节省时间?这可是一桩好事呐!但是,且听我把灰先生的诡计慢慢道来。他们自称是“时间银行”的代表,说服镇民们“更快地工作,放弃一切不必要的琐事”,这样就可以把“今天”的时间储蓄给“明天”。在他们的蛊惑下,镇民们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忙活。没人闲聊,没人发呆,也没人再保留那些不实用的爱好。
于是这个小镇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当代的预言。
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乏味。尽管每个人都把时间利用得更有效率,但是快乐从此消失了。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冷冰冰,也不再感到工作有多么重要。他们本身也许意识不到,然而,“最清楚地感觉到这一点的是孩子们,因为大人们再也没有时间和他们一起玩了。”后来,连孩子们自己也落入灰先生的魔爪。他们要求孩子们把每分钟都用来学习,做益智的游戏,每件事情必须“对明天有好处”。那些没好处的游戏,不值得浪费时间。
——跟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一模一样,对不对?
如果让我来写这个故事,这时候,就该有“明日迷”的问题出现了。
前面说了,明日迷们醉心于对“明天”的幻想,自然而然地,他们对“今天”就会持有负面的态度。“今天”存在的意义,似乎只在于为“明天”的美好生活提供燃料,——早早烧完了事吧!写作业的意义在于交上去的那一天;学习的意义在于高考出分的那一天;工作的意义在于领到工资的那一天;恋爱的意义在于上床或结婚的那一天……
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幻想中的未来,而非这件事本身。
这个状态,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威胁程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让我这么说吧:当一个学生,写作业只是为了“写完作业”的时候,他实际上就接受了一个暗示:“结束现在的状态”是值得向往的,而“现在的状态”则十分没劲。换句话说,做一件事的动力,完全来自于对“明天就不用再做它了”的向往。这时候,就难免会对现在火冒三丈。干嘛还没做完啊?刚才的时间干嘛又浪费了啊?抓紧时间!
拼命地想要做事,只是因为不想再做这件事,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的意念吗?
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是越动力十足,越难以进入做事的状态吗?
明日迷经常抱怨自己的这种状态。我将它比喻成一根打成死结的绳。死结就不是光凭下力气就能解开。很多“战拖者”使尽浑身力气,抓住绳子的两头咬牙切齿,以为可以靠蛮劲拽开绳结。他们发毒誓:再拖延就剁手!可这样施压反而让情况更加糟糕。他们怒火攻心,却拖延得更加身不由己。使上十龙十象的大力,也只是让死结更紧上三分。
因为编织这根绳子的材料,本来就是对当下的厌恶和焦躁。
越想摆脱现在,躲进明天,就越感到现在的痛苦。越痛苦,绳子就收得越紧。
做一件事最好的状态,其实该符合心理学家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出的“心流”:将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沉浸于此时此刻,不在意时间,不在意周遭事物,这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然而,明日迷的困难就在于难以沉浸。幻想诱惑了我们,我们幻想“明天”的解脱(放了假,我要狠狠地玩),结果就更加不耐受“今天”的痛苦。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这些明日迷
灰先生通过银行储蓄的比喻,把每一个“今天”都变成为 “明天”所必须忍受的牺牲。所以,苦一点也可以,累一点也无所谓。和“明天”的解脱相比,“今天”怎样都无关紧要。——这正是他的狡猾之处。这个骗局最关键的所在,在于“明天”根本不是某一天,而永远都是“下一天”。我们根本碰不到“明天”,终其一生,只能待在“今天”。
一个明日迷苦苦忍受着今天的煎熬,期盼明天的解脱,就好像期盼着一个盖世英雄般的意中人,脚踏七彩祥云来拯救自己脱离苦海。这种等待,其实相当耗损一个人的意志和健康。每一晚不得不上床睡觉,或每一早不得不睁开眼睛时,我们都会烦躁不安。我们可能说不出自己究竟在不安什么。——那正是我们等了一整天的“明天”,再次变成“今天”时,我们心底难以言喻的失望。我们对它寄予的期望,就在它变为今天的一刻全都落了空。可能需要好几年,我们才会意识到,不是“明天”来得太慢,而是根本就不会来。
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按捺住厌恶和焦躁,认真思考一下“今天”了。(李松蔚)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