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给大人的童书推荐书单

  • 2015年4月23日
  • 德中心理

心理学家给大人的童书推荐书单

(《孩子的宇宙》是日本荣格派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作品,书里通过一部部儿童文学作品,带领大家经历了一次孩子们的内心宇宙。推荐给大人阅读,是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相对轻松容易的理解孩子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实际上,这些推荐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同样适合小学生甚至中学生阅读。——姚媛)

孩子们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是,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呢?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存在着。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大人们急于让小小的孩子长大,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内心广阔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坏得无法复原。一想到这种可怕的事往往是在大人自称的“教育”、“指导”和“善意”的名义下进行,不由更加让人无法接受。

笔者打算写这本书,主要的动机无非就是想要揭示这种宇宙的存在,防止对它的破坏。

幸好在儿童文学的名著中,有很多关于孩子的宇宙的精彩记述。

1、孩子与家人

1)讨人嫌的孩子

有些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讨人嫌的孩子。觉得在家人中,只有自己被当作外人。这种有时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并无多大关联,即使父母对孩子再疼爱,也会出乎意料地出现。换句话说,这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贝芙莉克莱瑞的《雷蒙娜和妈妈》

Beverly ClearyRemona and Her Mother

当人的感情猛然朝着某个方向流动时,如果想要阻止它,有时反而可能会助长这种感情的爆发,而置之不理的话,有时也会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对方感情的流向,寻找合适的逆转机会。雷蒙娜的妈妈甚至雷蒙娜的性格,又非常爱她,所以才找出了最好的办法。也就是说,一边为雷蒙娜的“离家出走”提供帮助,一边找出不会互相伤害的逆转感情流向的转折点。而对雷蒙娜来说,她也在很短的时间里,深刻体验了对家人的憎与爱,并由此懂得了自己的心灵宇宙空间的展开,从而迈向下一次成长。

2)离家出走的愿望

在这些离家出走的背后,存在着孩子自立的意志和作为个体的主张,这一点谁都可以发觉。

把孩子的离家出走理解为对父母的一种抗议,父母因此而就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进行反省,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会出现改善,这正是所谓的“争吵之后关系反而更为融洽”。

柯尼斯柏格的《天使雕像》

E. L. Konigsburg, From the Mixed-up Files of Mrs. Basil E. Frankweiler

因为有了秘密,克劳蒂能够成为一个不同的人。秘密的存在会支撑起一个人的自我同一性。

还有一种离家出走,其实却正是在控诉家庭的不复存在,进入某种疑似家庭的形式。所谓疑似家庭,就是由非常紧密的关系所结成的集团,例如大人们所谓的不良少年团伙伙暴力团托等。

不为这样的孩子准备一个他们真正需要的“家”,而只是要他们与暴力团伙伙不良少年团伙断绝关系,自然不会有任何效果。

3)作为变革者的孩子

克斯特讷的《两个小洛特》

Erich KastnerDas doppelteLottchen

双胞胎姐妹的父母离婚后两个孩子分开成长。她们在一个夏令营中相遇。之后相互交换身份,促成了父母的复合。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对于自己原本的生活方式和性格,都进行了反思和改变。不去改变彼此的生活方式,只是单纯地破镜重圆,是很难带来幸福生活的。

2、孩子的秘密

(上一章的)三部作品,每个主人公都试图拥有与其年龄和境遇相称的秘密,甚至可以说故事就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

回想自己的童年,在某种意义上“秘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恐怕大多数人都会回忆起这样的一段往事吧。秘密的集团,秘密的宝藏等等,哪怕它是多么无聊,你却会发现它依然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它既是孩子的宇宙中闪耀的恒星,也拥有黑洞的性质。甚至还有一些人与其说拥有秘密,不如说从一出生就背负着重大的秘密,在自己的生活中时刻注意着不要被秘密的黑洞给吸进去。

1)秘密花园

伯内特的《秘密花园》,1909

Frances HodgsonBurnettThe Secret Garden

可以说,在每个女孩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秘密花园”。这个花园得到怎样的照料,就会以怎样的形式在公开场合“开花”。

凯瑟琳斯托尔的《玛丽安的梦》,1958

Catherine StorrMarianne Dreams

在《秘密花园》中,少女的内心世界还算是被外在化为花园,而在《玛丽安的梦》中,作为梦中所发生的事,一直都在描写内心世界,并且详细描绘了与这种“秘密”相关所伴随的恐惧。

2)秘密的意义

拥有秘密,也意味着“这件事只有我知道”,因而可以证明“我”这一存在的独特性。

所谓自我同一性,是一个非常奇特的词。有时仔细一想,似乎也弄不清它究竟是指什么。“我就是我”,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也很难让人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也反映了它的复杂。

“只有我知道的秘密”并不依赖别人的存在,可以说是支撑自我同一性的绝佳事物。

与他人的距离,取决于秘密的种类与保守方式的不同。

如果是关系到自己短处和弱点的秘密,它的存在往往表现为一种威胁。

有些秘密是必须承担的命运,例如从外表无法看出的身体的缺陷,或关于自己身世的秘密等。背负这种秘密的孩子,就会经历不可估量的艰辛。

3)秘密的保守和解除

《国王的耳朵是驴耳朵》

关于秘密的奥妙之处,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很多。首先是因为保守秘密而生病的理发师。这直接体现了保守秘密是多么痛苦和艰难。有时,秘密就像是侵入身体的异物,不把它排出体外就无法忍受。

在打算公开和分享秘密的时候,如果对于这个过程中所伴随的痛苦和悲伤的感情,没有做好分享的思想准备,是没有办法做好的。

4)寻找秘密的宝藏

(本节主要介绍一个心理治疗的案例)

主要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疗愈。(游戏!所以我那么爱《游戏力》呢。)

3、孩子与动物

也许,在身体或者生理有病的时候,人的感受性有着不可思议的敏锐,从而可以体验到与动物之间意想不到的交流。生病有时甚至是一种特权,只是,所花费的成本也是巨大的。

1)动物的智慧

案例:有“选择性缄默症”在学校一言不发的孩子,因为班里养的一只乌龟不见了而开口说话。

日本史书《古事记》

垂仁天皇的儿子直到胡须垂到胸前都不说话,有一次听到仙鹤鸣叫着飞过天空,发出了咿哑的声音,王子从此开口说话。

人是动物,但拥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知识。由于这种知识体系的积累,可以说人站在其他动物和自然之上,但也许站得太高,成为脱离大地的存在,就像是无根之草一样。当(文中)拒绝上学的孩子对动物表现出关爱时,也许可以说,他是在尝试着恢复与人类正在忘记的大地之间的接触,恢复动物的智慧。

不管人类的智慧有多么伟大,我们也不能忘记在其中加入动物的智慧。

2)拒绝上学与小狗

案例:一个高中生,自己想要上学,却无法做到。即使勉强到学校去,也会出现头痛、呕吐等身体症状,无法在学校待下去。他最爱的小狗因车祸死去后,他几乎被愤怒和悲哀击垮。后来他做了一个梦,梦到小狗,在梦里他与小狗分离。以此为契机,他开始上学。

在拒绝上学的孩子中,有很多是喜欢狗的。与狗之间肌肤相触的交流,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安慰。

孩子要自立,必须逐步离开母亲。母子分离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母亲,都是非常困难的。而拒绝上学的情况,往往与母子分离的问题有一定的关系,这一点经常被人们指出。这样看来,问题应该是出在母亲身上,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母亲和孩子都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经历,而父亲与此密切相关,父亲的态度也就非常重要,不能拿出其中一个因素,就轻易认定这就是“原因”所在。

有些人认为,从母亲身边自立,就是完全切断与母亲的关系。这种事并不存在,从母亲身边自立的人,可以作为自立的人与母亲之间拥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关系,这是孤立,而不是自立。自立并不是与母亲没有关系,而是与母亲之间形成全新的关系。

所谓自立,说起来是寂寞和悲哀的。如果只被自立“好的一面”所吸引,无论是本人还是周围的大人都没有注意到它背后寂寞和悲凉的感情,有时也会因此让好不容易走上正轨的情况发生逆转。因此,这种感心情经常表现在梦境中,巧妙地弥补了我们的盲点。

在人格的变化过程中,经常伴随着“死亡和再生”的主题。

我们必须知道,人格的变化,往往就是这样与死亡的主题有着密切关系的。否则,人们甚至在“帮助”某个孩子“变好起来”的善意之下,把孩子逼上绝路。

案例:十五岁女孩出现不上学伴随家庭内暴力。借由抱一只肮脏的小狗,女孩向治疗师说出一直保守秘密的关于“肮脏的自己”的体验。

关于孩子与动物的关系,最后还要提一点。那就死孩子既会非常喜欢动物,有时也会突然欺负乃至虐待动物这样一个事实。

关于这一点,只要回想一下刚才所讲的一点,即动物是被孩子视作父亲、母亲或自己的分身而接受的,就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说,孩子为爱与恨这两种相反的情感而苦恼,处于自己也不知如何是好的状态。

孩子的心理活动在对自己的心情上也是一样的。既有觉得自己无比可爱的时候,也有极其厌恶自己的时候。(插播:不光孩子,大人也是一样。)孩子在对动物表现出爱憎两种态度时,大人不要觉得这孩子“反常”,而应该理解孩子心中无可奈何的内心纠葛。

3)幻想

既然动物有如此重大的意义,那些想要饲养动物却无法实现的孩子又该怎么办呢?

菲力帕皮尔斯的《幻想的小狗》

Philippa PearceADog So Small

拥有两个姐姐和两个弟弟的本仍然感觉很孤独。他想要养一只狗。祖父虽然答应送他一只狗,但限于各种考虑,只能送给他一幅画着一只小狗的画。这只狗从此住在本的心里。本开始迷恋与狗有关的一切知识,并在心里想象那只被他命名为“阿小”的小狗的模样。只要想到小狗就很开心。但因此,他的行为不被家人和老师同学所理解。他变得越来越孤立,成绩也下降了。

这种情况,被河合先生命名为“蛹的时期”。

可以说,这样的事情几乎发生在所有的孩子身上。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孩子们的想法和行为都莫名其妙,在学校的成绩突然变差,或者本来喋喋不休,现在却变得沉默寡言了。这种情况对于父母来说是非常担心的,但这却是孩子的成长过程所必需的。我把它称为成长过程中的“隧道”或“蛹”的状态。在豁然开朗之前,必须要经过“隧道”。

本依靠着想象中的小狗支撑着自己,学会了活泼而大胆地行动下去,而这些体验是内部性的充实,在外部却没有任何表现。但这件事对于将来本的人格的发展,却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经历过这样的“蛹”的时期,人才能向前踏步,步入与以前不同的阶段。这时,父母作为“蛹”的外壳作用的东西,应该保护孩子不受外界强烈的刺激,在一旁守护着孩子,耐心地等待,就会有新的发展。

蛹的时期,有的人很长,也有的人很短。还有人从来没有过蛹的体验。情况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即使平安度过这个时期,大部分孩子在青春期中会有隧道的体验。家长们一定要清楚这一点。

当本回到现实世界时,发生了交通事故这件危险的事。这种情况非常多。这时,能不能以此为契机顺利地从蛹中破茧而出,本周围原有的人际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住院之后与家人之间(包括祖父母)的心灵交流,在原作中做了细致的描写。正因为有这些,本才能成长为一个开朗的少年。

案例:被压抑的幻想。

一个男孩,在被妈妈陪着写作业时,状态很好,但考试却总是只得一分两分。

经过分析,孩子想象力丰富这件事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因此考试的时候,孩子会突然想象力奔逸,犯下意想不到的疏忽。而妈妈因此更加焦虑,造成恶性循环。

当妈妈接受孩子想象力特别丰富的事实后,孩子就慢慢恢复了正常。

4、孩子与时空

C.S.路易斯的《纳尼亚传奇》

C.S. Lewis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书中并未对《纳尼亚传奇》做更多介绍。不过这套书,也实在是不需要介绍吧。看过书或者电影的孩子(以及一部分大人)一定都很想拥有神奇的衣柜。

在现实的世界中,时间和空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取决于“何时,何地”。只有明确“何时何地”,遵守约定,我们才能见到想要会面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实中也有事情不那么顺利的时候。会有误会,也会有事故,甚至翘首企盼的恋人在交通事故中丧生的情况也也可能发生。在这种时候,我们就会深切体会到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无常。

在无常的现实世界背后,其实另有一个超时空的世界,知道了这一点,人们就可以真正放下心来。在探讨《秘密花园》时,我说过在所有女孩心中都有一个秘密花园,这一点倒是正好与这里的论点契合。

孩子们对于现实世界中超越时空的世界的存在,知道得非常清楚。

儿童文学中大量关于关于超时空世界体验的名作。

1)什么是时间

菲力帕皮尔斯的《汤姆的午夜花园》(又名《大座钟的秘密》)

Philippa PearceTom's Midnight Garden

汤姆在梦境中的“秘密花园”认识一位名叫哈蒂的少女。两人一起游戏一起捣蛋。汤姆逐渐被哈蒂所吸引。汤姆的心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来那么想回家,现在却一心想留在这个花园。

“秘密花园”的魅力,比父母等待自己回去的家还要大。

这对于少年汤姆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汤姆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了比自己的父母更有魅力的存在,而且是一个超越日常时空的存在。

这种超时空的世界,让他离开父母也能生气勃勃地活下去。这是孩子在走向自立的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步。

如果本来就觉得自己的家没有魅力而被其他东西吸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梦境中的哈蒂确有其人,是大座钟的主人。年纪大了之后总是回忆过去。

两个人的心情发生共鸣,产生了奇特的梦境的共享。

这种梦境对于两人来说都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体验,成为他们此后生活的强大支柱。

阿利森厄特利的《时间旅行者》(1939

Alison UttleyA Traveller inTime

一个穿越故事。

主人公是个体弱多病的少女。离开家到舅妈家去疗养。一不小心进入三百年以前。经历当时的政治纠葛,伊丽莎白一世与玛丽女王之间的争斗。她被玛丽女王所吸引,虽然知道最后玛丽女王必然会死去,还是要协助她进行各种活动。

(与《汤姆的午夜花园》相比,)这两个故事存在共同点,那就是“离开父母身边”,这一点非常意味深长。由此可见,作为进行非日常体验的一个条件,必须离开存在日常性亲密关系的空间。

一位少女要长大成人,必须经历“少女之死”。这是无法避免的结局。

把这场血流成河的宏大战争,看作发生在少女内心的斗争,就能非常清楚地理解了。

对于少女来说,无法避免的“时刻”总会到来。这个时刻对伊丽莎白来说是品尝胜利喜悦的瞬间,对玛丽来说确实迎来死亡的悲惨“时刻”。必须认识到这种两面性。

在故事行将结束的时候,有一段(主人公)佩内洛普被关在地下室的情节。她几乎被杀死,这显示了少女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经历的“自我封闭期”及其危险性。事实上,的确有些人在这个时期里过度自我封闭,出现了精神疾患乃至为此丧命。

2)通道

(通道,是我比较喜欢借用的一个词。虽然借用的不是河合先生的原意,但是也算是体现了它的内涵: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

(这一节有一些技术性的名词,没有特别理解。总的来说,只要理解,孩子有时候是处在一个跟成年人不同的世界里,如果想要这两种世界建立联系,需要有“通道”,这应该就可以了。)

上野瞭(《现代儿童文学》作者,1972):

所谓“通道”,就是在走过它时,可以明确地证实,存在一个与日常世界“毗邻”的奇妙世界。

通往彼侧世界的“通道”的存在,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如前所述,日常的此侧世界是由彼侧世界所支撑的。但是现在,不仅是大人,连孩子也很忙(或许应该说是在大人的安排下变忙),与彼侧世界的接触被切断了,因而产生了种种问题。

教育学家蜂屋教庆认为,此侧世界是“技术性世界”,彼侧世界是“超越性世界”,并指出,现代佳偶的盲点之一,就是热衷于传授并让孩子掌握技术,而忘却了超越性世界的存在。

无视超越性世界,只注重技术性世界,就会让本来相对性的评价带有绝对性的分量,结果就会出现仅仅以孩子们的学业性成绩进行绝对性评价这样的事。

但是,这里极其重要的是,如果一味被超越性世界所吸引,有可能会发生几乎可以令人丧命的危险。

拥有时钟的动物:

刘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world

作为引导者的乌龟

米切尔恩德的《毛毛》(又名《灰先生》)

Michael Ende Momo

大人想要知道通往孩子灵魂的“通道”时,急躁是最要不得的。只要用温暖的目光守着着孩子,通道机会从灵魂那里打开。这个过程中也许会有动物的出现,或者有时孩子所喜欢的歌手或演员,也许出乎意料地成为“通道”。找到这些并尊重其存在,就会发生灵魂的接触。

(原来我不是在借用,我是在直接引用。摘录到这里时总算弄明白了,彼侧世界,其实就是孩子的心灵。如何能够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必须要借助通道。所以,我以前写的关注通道信号,不过是在河合先生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内容的总结)

3)来自云彩之上

此侧世界就是彼侧世界。只是由于我们不同的态度,它们才呈现不同的样子。

石井桃子的《阿信坐在云彩上》(1967

二年级女生阿信因为起床后发现妈妈带着哥哥去东京了而觉得受到了背叛,一个人跑去了葫芦池。结果跌入葫芦池后,跑到天上的云彩中,遇到一个老爷爷。在跟老爷爷的交流中,阿信开始想家。老爷爷要求她“编一个天衣无缝的谎话”才能回家,阿信却无论如何也编不出来,因为她讨厌说谎。结果她反而通过了考验。

阿信睁开眼,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原来她掉进水中,失去了意识,被送回家。

阿信很快恢复了健康,去上学了,开始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同学。

“云彩上”的体验,给了阿信从容和自信。

阿信通过用“云彩上”的视角来观察,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甚至对于长吉(阿信的同学),都开始用全新的视角看待了。在此侧世界,妈妈对阿信而言原本是一种绝对性的存在,是不是“好孩子”,也是绝对性的。但这些被云彩上的视角相对化了。阿信并不是否定这些,而是能够拥有超越这些的“谦虚心灵”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必要将这世上的某种东西视为绝对并产生依赖,例如家长或教师。但如果一味坚持这一点,就会变得过于自信或视野狭小。这时,通过接触超时空的存在,这种状况被打破,孩子就会取得飞跃性成长。

4)日本与西方

米切尔恩德的《讲不完的故事》

Michael Ende Die UnendlicheGeschichte

这本书在文中并未展开介绍。只是作为对比日本和西方在出版的书籍中对于此侧世界与彼侧世界不同的处理而出现。

文中提到濒死体验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关系,以及日本与西方的一些差异。并未深入展开。(河合隼雄)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