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禅修整合心理疗法
1. 初级阶段
目标:通过基本的坐禅(以“观息”即静观呼吸为主,也可称为“随息观”)和心理训练培养学员对自己身体、思维和情感的关注和觉察能力,发现并初步清理困扰生活和工作、阻碍成长的想法、情绪和行为障碍。
预期效果:学员能获得即时的减压放松和热身/暖身的良性生理和心理效果(Toronto Mindfulness Scale 多伦多正念量表测试);学会健康合理地宣泄和梳理因积压(repressedand suppressed)而造成的不良情志。学员心情可望开始由阴转晴,身心感觉和谐轻松稳定,脑电波开始呈Alpha(8-12赫兹),人际和职场交往开始走出适应不良的旧模式。
温馨提示:从未有过坐禅或其他静修体验的学员,训练重心在放松身心而同时又专注静观呼吸(随息观)的过程。已经具有传统禅修基础的学员在初级阶段训练可利用坐禅时浮现的无意识来面对并梳理过去未了或现在的问题。分析,联想,抉择等心理活动是在坐禅出定后依据坐禅时浮现的禅境内容而进行的。这个“后续”心理程序在传统禅修里没有,是禅修整合心理疗法/成长着力开发的地方。
2. 中级阶段
目标:禅修从“观息”转向“观心”(观妄心--观察妄念杂乱的思绪和情感),训练稳定而又持续的观察躯体、思虑和情绪变化的能力。通过坐禅发微心智和情感,使无意识浮升致意识层面而被洞见并加以利用来治疗、成长或决策。
预期效果:学员初步掌握坐禅时对所有观察到的心理活动一概采取“来不迎,去不送”的“平常心”态度,但同时也学会捕捉和处理坐禅时“洞见”的原则和技术(theDos and Don’ts),待出定后作心理层面的后续分析和处理。学员将体会更深的放松、身心宁静(轻安),Alpha脑电波频繁出现。学员会从经常性的外露宣泄转化为比较自觉的梳理情感甚至内化处理。人际和职场关系因自觉自调能力的增加而进一步改善、顺畅。
备注:禅修程度的提高很可能使许多人的感知觉日渐内倾。如何协调内化处理问题(坐禅,念诵,拜忏,忍辱等)与合理的外露宣泄(如单向宣泄与双向直接沟通)应该是中级阶段特别需要学习把握的。以Toronto Mindfulness Scale 或 KentuckyInventroy of Mindfulness Skills 量表测试禅修前后心理变化。
3. 高级阶段
目标:在禅修整合心理成长的高级阶段,禅修由先前的“观妄心”(杂念、情绪纷飞的心为妄心)触及“观真心”(观照身心灵一体,天地人冥合不二)的体验和感悟。学员对个体和集体无意识的开发经历质的飞跃。
预期效果:已经处理或放下了此生成长过程中忽略的问题和情结,朝着个人、职业、社会家庭和精神修养全面优化的“全人”(whole person)方向成长。他或她有十牛图中“垂手入尘”禅者的菩萨心,但他或她立足社会,崇尚契理契机的生活禅。坐禅时常有Gamma(60赫兹以上) 和alpha 脑电波伴随。
警戒:整合疗法/成长要警惕“精神超越”或“灵性逃避”,即借精神修养(灵修)和终极关怀来回避未解的个人、家庭、人际和职场的问题。训练区分假超越(spiritualbypass灵性逃避)与真超越(升华sublimation)
禅修整合心理疗法/心灵成长与其他方法的最大不同:
与许多心理疗法相比,禅修整合心理疗法/心灵成长借助禅修的方法很容易放松减压。更重要的是禅修能有效地使积压的个人无意识(记忆,情感)浮升成为可工作的意识或洞见。由此洞见再借助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表达性艺术疗法等进行评估、咨询治疗和自我成长。它不仅是语聊之成长疗法而且是在静观中搞身心灵的环保。
与传统的禅修方法相比,禅修整合心理疗法/心灵成长认为学员如果一味地不分析、不分别、不二,那他或她连发现和正视问题的机会都没有(除非此人坚信自已已成佛,觉行圆满)。坐禅完了挫挫手、拍拍屁股就离开蒲团“任运”从心灵成长/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说好似囫囵吞枣。这至少对初级阶段的学员来说并非良策。因此坐禅的“后续”心理分析和咨询部分成为整合成长/疗法的亮点。
内化与外露
昨天是我主讲4周禅修整合心理疗法(工作坊)的最后一次。自我感觉良好,不是因为我讲得比前几次好,而是因为钓上了一条大鱼。钓了鱼只是欢喜的一半;另一半是有“平常心”护持,使我进退有度显然更像一个成熟的“帮助职业”(helpingprofession)的工作者。
何为钓了大鱼?一位学员 N 终于痛快地宣泄了她对禅修整合心理疗法和我某些讲解的疑惑和不满。她说她是学心理分析的,禅修的道理和方法她还是弄不清楚,觉得别扭,有抵触情绪。督导时我问大家:“当我们禅观思绪生灭这个动态,无住的心理心灵过程时,是否对OCD(强迫症),(narcissism)自恋症的认知与治疗提供新的角度呢?”N学生担心这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我听她宣泄了所有的东西开始不断重复时就对她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谢谢你的坦诚。你想听听我的反馈吗?”“你别打断我。我还没讲完呢。”我Ok了她。等她自己完全停下后,对她的疑惑和问题我一一作了简要回答,明确肯定了她的坦诚。外露宣泄压抑的思想和情感(无论是投射,移情还是别的)当然比一味的被动忍耐抑制要爽快得多。心理治疗师一般多能看到这一点。当然这种宣泄不能肆无忌惮,也得有个相对合理安全的场所(如咨询室,无论是个体咨询还是团体辅导)。我真的很高兴她能释放这种情绪和能量;相信她也一吐为快。这是一喜;我几乎毫不设防御地倾听,稍后不加情绪地反馈,作为咨询师这对我更具意义。
老实说,N非常情绪化时有一刹那我感觉我也要情绪化地干预,但此念稍纵即逝。禅门所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20多年禅修的体验使我对自己身体,思绪和情感的反应和变化非常敏感,不良的反应能够得以较早的察觉和处理。当然这种能力是慢慢地培养积累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这需要从坐禅时开始体验,因为坐着时的内观要比工作时的同时观察相对容易些方便些。察觉负面情绪或破坏性的思想出现时,不必指责压抑它们(压抑的迟早要反弹),只需注意它们:呕,你来了。它们来,你不迎,去,你不送。不断地来,你就不断的关注,三番五次后,它的势力渐渐虚弱,这个我称之为”内化“的方法与认知行为疗法中系统脱敏的原理相似。
老问题又拱上脑门:禅修的内化法与某些外露宣泄法的疗效究竟该如何比较?这恐怕不是个简单的你死我活,孰优孰劣的问题。不知有没有人做过这方面实证性的研究?也许在我整合禅修,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疗法的之前应该先关注这个课题。亡羊补牢,在次就算抛砖引玉,期望约上几条志同道合的鱼儿一块来漕溪河畔游游。
心灵成长案例
案例为实例选登,与读者分享以期共同探讨。为保护来访者的隐私,个人信息都隐匿或作了相应的处理:
1.有一中年学员Y在工作坊坐禅过程中,脑子里经常跳出少年时与姥姥一起生活的事。坐禅结束后的心理分析时,我问Y坐禅时想起已过世的姥姥是什么样的心情感受?她说是内疚,觉得一直没有好好地报答姥姥。我让Y在这个情景上逗留,与她一起安静地多体会一会儿。情景和现场的真切气氛使我当下就全身震撼了一下,像被电流击了一下。几乎同时,Y也就留下了眼泪,伸手去拿面巾纸。我特意让场面沉默了1-2分钟,让Y更好的宣泄梳理积压的情志。随后,我说,“你还可以跟你姥姥,说一说你心里的话,比如你刚才所感所想。。。”心理咨询和治疗把流泪地动情看做是难得的突破,因为人只有最真诚最脆弱时才有可能与最深埋的纠葛对话。来访者一哭,很可能转机来了!传统的佛教禅修对这类心理情感问题一般比较淡然或者不知如何去积极地处理。还没有直面并梳理纠结的情感而一味地讲淡定和不执着很可能掩饰了问题,失去了处理纠结的良机。那可能是不成熟的精神超越,问题还可能要从后门无意识地潜回。
2. 中年A先生坐禅时见一清晰景象。坐完禅后他用图画表达:一座旧庙前,大门紧闭,山门前两边各有一石狮子。我问A先生当时伴有什么念头或想法。他说想到学佛还没进门,进不了,没有突破。我又问当时是什么心情感觉。他说觉得自己好像一只蚊子一样在那上空飞,挺好奇好玩。“这是否也是你学佛坐禅的心态呢?”我问。“是的”,他不加犹豫地答道。整个工作坊(3小时)结束后,有几个人觉得我诱导A先生在境像上停留分析有违于坐禅不着相的原则。我说我理解他们的顾虑,但这是在“出定后做的后续心理学工作”;另外我是在厘清A先生行为的动机,认知,情感;同时在诱导他自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而不是向权威一样具有优越感地指责他),从而使无意识变为意识,增加他的自知之明以期获得心灵成长。
3. 中年B女士坐禅时老想要见到平时最喜欢的杨枝净瓶观音菩萨,但总没见。倒是几次见到了雍和宫里的mandala迈达拉大佛。坐禅后我跟B女士问答如下:
“为什么找要杨枝净瓶观音?”
“因为从小时候就喜欢这个”
“没碰上心理感觉怎样?”
B女士未答
“你能描述一下迈达拉大佛的样子吗?你有什么感觉?”
“佛像很高大,庄严。让我觉得踏实”
“有安全感?”
“是的。“
“能想起迈达拉大佛的样子跟你生活中的什么事情有联系吗?”
“有。我在那里摔倒过。我明白我还应该从那里站起来”。
由于是团体咨询,我告诉大家我不再进一
4. M学员坐禅期间 “察觉到有愤怒的情绪,也有浑然一体的体验”。做心理疗法时我问,“你能把那愤怒的情绪现在释放出来吗?”她说,“假如说出来,会指责问对方”。她选择了不说不宣泄,也许跟在座的同事有关。.她又问坐禅时应怎样来处理情绪。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假如我是在给她做个人咨询,我一定会在安全保密的环境下鼓励她表达那愤怒的情绪。假如坐禅时出现的情绪可看作为remembering,那么坐禅后的表达宣泄则是repeatingor enacting. 只有前两部都做过了,才能做修通(workingthrough)的工作。至于怎样应对坐禅时突如其来的剧烈情绪,坐禅功夫深的人大多会深入禅定禅观有惊无险地度过。假如是初级学员,稳不住心神,那应该睁开眼睛,出定,暂时终止坐禅,摇晃触摸身体或站起来行走,等那情绪平缓了,最好是处理过了再继续。
5.一中年女性教师,已婚已育。首次参加禅修整合心理疗法/成长工作坊坐禅时头疼,难以继续。坐禅后心理咨询时,我问她这种头疼从何时开始。她没说具体时间,但说起跟单位同事关系的纠结。同事们表面上赞同她的策划,但实际根本没把它放在心上。尤其是她的顶头上司。她觉得她跟他平时挺默契。她私下帮他给足面子,但在工作场面他常常不给她应有的支持。因此她觉得很揪心。说到那里她轻轻地流了泪。我有意让这个动情的情景在无语中持续了1-2分钟,给她宣泄和感知的机会。一周后,第二次坐完禅汇报时,她说一点也没有上回头疼的感觉,只觉得神轻气爽,结束时觉得还没坐够呢。坐禅时有将来工作的想法和场景,比如她想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开茶馆等。第三次来时照样轻松高兴,没有任何头疼的感觉。
6.B女士来自欧洲,普通话讲得不错。她在坐禅时出现这幕情景:“一只鹰在上空飞,我看着它自由地飞,它越飞越 高,我在地上(我的问题)离它越来越远。”
“你那时是什么样的感受?” ,我问她。
“感觉到很羡慕,很轻松自由,压力留在了地面上”。
“那压力来自哪里?”
“工作的事太多”
“是你答应的太多?还是别人给你的太多?”
(稍作思考后)“我答应的太多”
“那你是否会重新考虑一下应该答应多少?”
(我们目光相接,她略带微笑地)“好,我会考虑”。
坐禅把问题从无意识引到意识层面;咨询时基本上就用了认知方法。(朱彩芳)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