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是谁?
不要把他看成一个追寻者。
因为要是他有所追寻,
他追寻的也只不过是他自己。
一个爱者除了是被爱者之外,又能是谁呢?
每一秒钟,他都会对着镜子鞠躬。
如果有一秒钟,他能从镜子中看出
里面有什么,
那他将会爆炸。
他的想象,他的所有知识,乃至他自己,
都将消失。他将会新生。
——鲁米
自我觉醒,自我觉知,可自我是谁?你是否清楚,你是如何定义你自己的?首先,我们都需一面镜子。普通的镜子,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脸,心理上的镜子,则定义着自己是谁。我们需要远离坏镜子,找到好镜子。更重要的,则是认识到镜子对自己的定义,打破它,而获得自由。
咨询中,遇到的问题严重的个案,常会超糟糕的自我定义,即,他们觉得自己差极了。这时,停止他们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很重要。怎么做到呢?一个有效办法是,找到他们是如何定义自己或被定义的。破掉这些定义,可在很大程度上修复他们的自我感知。
一个咨询界的轶事:一男孩尿床,非常痛苦,去做咨询,一小时后兴高采烈出来,家人问,医生把你的尿床治好了吗?他说,没!那你高兴什么?他说:医生让我懂得,这不是问题。这个故事的关键该是,医生修复了男孩的自我觉知,他不再因尿床而自我攻击。
很多被父母虐待的人,羞于讲这些事,哪怕在心理医生面前,一开始也不愿讲。原因常是,他们会觉得,父母虐待自己,是因为自己不好。这是小孩式的自恋:父母对我好,是因为我好;父母对我不好,是因我不好。
很多人生的挫败,如失恋、丢掉工作、离婚等,之所以难熬,除了事实上的困难外,将这些失败归因于,我是不好的所以才会有这些遭遇,也很常见,甚至是关键原因。一旦放下这种归因,挫折商立即会大幅提高。挫折商高的人,他们会做内归因,但是就事论事的,绝不是自我否定。
由巨婴组成的中国式关系中,容易有严重的人格碾压,即某巨婴要把问题全归别人身上,而且一定会夹杂着人格上的强烈攻击。一旦发现这些人格上的攻击,要知道,这一定是对方有问题。所以说,任何容易在人格上羞辱别人的,都是自己的人格发展水平不够。
敏感有两种。一种是,敏感地觉知到自己和别人,但自我不动摇;一种是,敏感地捕捉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对自己态度好态度坏,会引起自己内心的极大动荡。后者,即从别人的镜子里去照见自己是谁。并且,多是关注别人的负面反应,于是总在惶恐不安中。
心理皮肤未构建好的人,会到这一地步:任何一个人,哪怕只是远远的路人,其一声咳嗽一皱眉头,自己都会认为,他们被自己惹得不高兴了,我真讨人厌!其逻辑是:我发出声音与欲求,映照在别人的镜子上,别人不高兴,所以我的声音和欲求是错的,我是错的。
我发出声音和欲求,别人之镜子给出回应,我以此来判断我的声音和欲求,也即活力之展现,是对还是错。这是极为根本性的东西,我们都是在这种定义中长大,形成了所谓自我。若有好回应,我的活力即被肯定;若是坏回应,我的活力被否定;若无回应,我的活力都不值得存在。
完美主义也有两种。一是碰触到了事物本质,觉得非得如此表达才对。一是自我未成形之人,他会觉得,他发出的声音与镜子的回应,都得完美,才确保其自我是对的。怎么破?第一,找好镜子;第二,破掉坏镜子对自我的否定;第三,破掉镜子本身。再者,常对自己说:我是好的。(武志红)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