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母情结种种
戀母情結
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中文翻譯為“伊諦普斯情結”、“俄底浦斯情結”、“伊底庇斯情結”。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衝動力為核心的一種欲望。通俗地講是指男性的一種心理傾向,就是無論到什麼年紀,都總是服從和依戀母親,在心理上還沒有斷乳。所謂“情結“是指情感上的一種包袱(人稱mama boy).
來源
來源於古希臘羅馬神話與傳說。傳說底比斯國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諭警告:如果他讓新生兒長大,他的王位
與生命就會發生危險。於是他讓獵人把兒子帶走並殺死。但獵人動了惻隱之心,只將嬰兒丟棄。丟棄的嬰兒被一個農民發現並送給其主人養大。多年以後,拉伊俄斯去朝聖,路遇一個青年並發生爭執,他被青年殺死。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謎。被底比斯人民推舉為王,並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後來底比斯發生瘟疫和饑荒,人們請教了神諭,才知道俄底浦斯殺父娶母的罪行。俄底浦斯挖了雙眼,離開底比斯,四處漂流。
起源
本來厄勒克特拉情結(Electra complex)是形容戀父情結,不過後來大多引用俄狄浦斯情結描述戀母/父兩種心理。
名稱來歷
佛洛德在神經症患者身上發現,對父母一方的強烈妒忌反映能夠產生足夠的破壞力。這種破壞力能產生恐懼,並因此對人格的形成和人際關係產生永久性的困擾和影響。由於時常在神經症患者身上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因此佛洛德假定這樣的現象是一種普遍現象。佛洛德不僅假定俄狄浦斯情結是神經症的核心,而且試圖在此基礎上來解釋其他文化中的複雜現象。
佛洛德1913年的《圖騰與禁忌》一書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對象是其母親,他總想佔據父親的位置,與自己的父親爭奪母親的愛情。也就是戀母情結。佛洛德認為戀母情結是個人人格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並用來解釋文化與社會的起源。
根據佛洛德的理論,在人類發展的早期,父親擁有對其姐妹和女兒獨佔的性權利。於是兒子進行反抗,殺掉父親並吃掉。由於感到罪孽深重,兒子壓抑了對母親、姐妹和他的女兒的性欲。亂倫禁忌和族外婚就是這樣產生的。
佛洛德的這一普遍性結論遭到多方懷疑,幾乎所有的人類學家都不能認同,因為沒有任何證據來支持它。也有個別的學者認為(蓋紮·羅海姆),緊張心理產生於戀母情結家庭狀況。在這種家庭中,兒子對其父親反抗並不得不抑制對母親的亂倫欲求,這種情況在所有社會都有發現,是亂倫禁忌和族外婚產生的文化根源。按照他的說法,任何否認此事的人類學家都是在抑制自己的戀母情結。但是有學者的研究認為,這種情況在母系社會是不會發生的。
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也譯作“俄狄浦斯情結”或“伊底帕斯情結”),是指兒子親母反父的複合情結。它是佛洛德主張的一種觀點。這一名稱來自希臘神話王子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俄狄浦斯違反意願,無意中殺父娶了母親。本質
戀母情結的本質是相似和互補。以男孩為例,他與父親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認同,使男孩以父親為榜樣,向父親學習,模仿父親,把父親的心理特點和品質吸納進來,成為自己的心理特徵的一部分。男孩與母親不同性,兩性可以互補,取長補短,相依為命,這就是戀愛或物件愛。於是,男孩與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際關係,這種人際關係可以用“戀母仿父”來概括。戀母和仿父常常相互促進。父親愛母親,而男孩模仿父親,他就會越來越愛母親;母親愛父親,男孩為了獲得母親的歡心,必須讓自己越來越像父親。
戀母情結是最基本的人際關係,也是最早發生的人際關係,長大以後的各種人際關係都不同程度地受戀母情結的影響。可以說,後來的各種人際關係都是戀母情結的變形。我們把戀母情結及其變化進行編碼,3-6歲出現的戀母情結是第一戀母情結,進入青春期後出現了第二戀母情結第二戀母情結的對象不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兩位長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師、歷史上的名人或當紅的明星。相似作用表現為與一位替代父母認同,模仿他,學習他,崇拜他;互補作用表現為愛上一位年紀比自己大許多的異性,這種現象叫做“牛犢之戀”。
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編造“身世幻想”,其特點是想像自己不是現在的父母所生,而是從小被領養的,“親生”父母比現在的父母要高貴得多。身世幻想與英雄神話關係密切。於是告別養父母,踏上尋找親生父母的征途,經過一番艱難險阻終於找到了親生父母。不難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話實際上是第二戀母情結的反映,只是親生父母被換成了養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換成了“親生”父母。擺脫父母,為自己尋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這種心理如果過分強烈,就會被導致“非血統妄想”,既毫無根據地認定自己不是現在的父母所生。
隨著年齡的增長,戀母情結的物件漸漸年輕化,終於被同齡人所取代。此時,相似作用表現為與同性的同齡人形成友誼,互補作用表現為與同齡異性相愛。真正意義上的友情和愛情產生了。這就是第三戀母情結。為什麼戀母情結的物件會越來越年輕呢?這是因為,戀母情結的對象雖然來源於父母,但又不是現實的父母,而是父母的意象。心中的意象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老,因此,個體在長大,而父母意象不長大。相對于個人的年齡,父母意象越來越年輕,戀母情結的對象也越來越年輕。
形式
第一戀母情結的相似作用表現為仿父和殺父兩種相反的形式,第三戀母情結的相似作用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合作,一種是對抗。開始的時候,合作和對抗分別指向不同的人,即與某些人合作而與另一些人對抗,把他人分為朋友和敵人,愛恨分明,美其名曰“忠誠”。互補作用也是如此,分為精神戀愛和性兩種形式。分別指向不同的異性,把女人分為女神和妓女,把男人分為君子和色狼。隨著人格的不斷成熟,許多人都能夠把敵和友統一起來,人際關係中既有合作又有對抗和競爭,同時也能夠把愛和性統一在同一個人身上。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一輩子也完成不了這種統一。
第三戀母情結有兩種特殊形式,分別稱為“安提戈涅情結”和“該隱情結”。安提戈涅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她深愛自己的哥哥波呂尼刻斯,哥哥死後,她不顧禁令埋葬了他的屍首,因此被活活地砌在陵墓中自殺而死。該隱是亞當和夏娃的兒子,因為嫉妒而殺死了自己的兄弟亞伯。兄妹亂倫的主題見於許多神話故事,如中國的伏羲和女媧、埃及的奧西裡斯和伊西斯、希臘的宙斯和赫拉。據說,埃及和日本的王室為了維持血統的純潔而實行兄弟姐妹通婚。這種血緣婚姻是王室的特權,在民間是被禁止的。同胞相殘的主題也到處可見,除了希伯來的該隱和亞伯,還有中國的象和舜、埃及的塞特和奧西裡斯。另外,宮廷政變也總是伴隨著同胞相殘。等待自己結了婚有了孩子,父母意象就被孩子取代了,戀母仿父變成了“戀女仿子”,這就是第四戀母情結。戀女情結也稱“李爾王情結”。父親偏愛女兒,母親偏愛兒子,是普遍現象。“仿子”顛倒一下,變成了“子仿”,表現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以自己的標準教育子女,讓子女成為自己這樣的人或自己理想中的人。不難看出,第四戀母情結與第一戀母情結是相呼應的。兒子戀母仿父,而母親戀子,父親為兒子做示範,希望兒子模仿自己。
跟第一戀母情結一樣,第四戀母情結開始的時候,也是純潔無瑕的,到了後期便摻雜進了性和暴力的成份。此時,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面對亭亭玉立的女兒,做父親的將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情,而身強力壯的兒子不再對父親唯唯諾諾,父子之間經常會發生一些小摩擦。對母親來說,情況也是如此,女兒成了對手,兒子則成了誘惑。於是,第四戀母情結受到壓抑,進入第五戀母情結。
隨著第四戀母情結的退場,子女之外的年輕人取代了親生兒女。子女之外的年輕人範圍很廣,除了親生子女都行。有些老人鍾愛學生,有些老人喜歡認乾兒子,有些老人愛人家的孩子勝過自己的孩子。還有一些老人溺愛孫子,經常為了孫子而跟兒子鬧矛盾,也是第五戀母情結的表現,因為孫子也是“子女之外的年輕人”。典故
春秋戰國時期流傳著一段傳奇故事,叫做“趙氏孤兒”,說的是趙家被人所害,遭到滅門之災,一對僕人為救趙家遺孤,把自己的兒子與趙家的孩子換了包。他們犧牲了自己的兒子,救下了趙氏孤兒。這種“舍子救人”的行為其實就是第五戀母情結的表現。在“沉香救母”的神話中也有類似的情節:沉香殺了人,他的後媽王氏為了救他而讓自己的兒子去抵命。影響
許多人否認戀母情結的存在,因為他們沒有發現自己有戀母情結。按佛洛德的說法,這是壓抑的結果,沒有發現不能作為不存在的依據。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雖然同意歐洲人有戀母情結,但不承認戀母情結的普遍性,原因是太平洋諸島上的原始人沒有戀母情結。這個結論是他在深入調查了原始人的生活以後得出的。他發現,在某些母系部落中,兒子從來不會與父親發生矛盾,他們永遠是好朋友,“殺父”的念頭決不會發生。同時,他還發現,男孩對舅舅卻是既敬又恨。顯然,馬林諾夫斯基誤解了戀母情結。戀母情結中的父母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父母,而是心理上的父母。如果一個小孩一出生就被人領養了,他的戀母情結不可能指向親生父母,只能指向養父母。在母系社會裡,父親是族外人,在家裡沒有任何地位,倒是舅舅在母親的家裡行使男主人的權力。家中的男主人就是心理上的父親。男孩戀母仿舅、親母疏舅或殺舅娶母,正是母系社會的戀母情結的表現。中國作為文明古國,進入父系社會的時間一定是非常早的。但是,母系社會的殘餘影響迄今為止仍然存在。例如,雖然舅舅是外姓人,但舅甥關係一般都比較密切,兄弟分家都要請舅舅來主持公道。中國人的戀母情結完全有可能表現為“戀母仿舅”。在“沉香救母”的神話中,沉香“抗舅救母”其實就是“殺舅娶母”的一種變形。由此可見,戀母情結是一種普遍現象。
有戀母情結的男性在和妻子的關係上往往不融洽,男性有戀母情結的,聽到妻子說母親的壞話,會達到無法忍受的程度,甚至自己也有種莫名其妙的罪惡感。為此,會常與妻子慪氣,夫妻關係的裂痕會越來越大,最後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這一半原因是男性本身不好,一半是男性的母親不好,做母親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談舉止影響了兒子和妻子的關係。
有戀母情結的男性,很可能是一個沒有主見,缺乏進取精神的男性,因為這種男人非常害怕失去母親的愛,所以一直是窺測著母親的臉色,抑制自己的主張,專門為了討好母親的滿意而生活著的,由於過於依附母親,其思維方式和言談舉止都容易女性化。帶著這種生活態度進入社會,也是一個懦弱的人,沒有別人的指令,就不能行動,缺乏自主意識,精神容易慢性萎縮。
有戀母情結的男性,習慣於單方面獲得,不懂得自己應主動地去為他人服務。有一個小夥子,到醫院探望母親時不但沒給母親帶一點東西,反而竟把別人給母親帶去的點心和水果給吃光了,然後就倒在母親的病床上呼嚕呼嚕地睡起覺來。在他心裡,接受母親的愛就等於愛母親了。
男子成年之後,如果有上述情緒和行為,都屬於戀母情結,在心理上應努力克服。
要克服戀母情結,首先要改變對母親的態度,即不把母親作為依存和撒嬌的對象,而是作為被照顧的對象,不是讓母親聽自己訴苦,而是聽母親的訴苦;不是向母親要零花錢,而是高興地把自己的錢送給母親花。總是被別人體貼、寬容,就永遠長不大
網友點評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表現,發生了就不要刻意地去改變什麼,最好的方法,找到母親告訴她“我愛你”,這樣心理沒有結了,不管怎樣,等到自己長大了些就會遇到真正吸引你的女孩,到時候你才知道什麼是愛,愛母親,和愛女友的感覺不一樣的,這樣戀母情結就解開了.
另一種解釋:戀母情結——男性因從小母愛缺失(一般在童年或幼年)而形成的一種情結。有戀母情結的男子成年後,內心仍懷有對母性關愛的強烈需求和極度依戀。表現為瘋狂的追求很多異性,但並非出於真正的愛情,而僅僅出於對母性的渴望,並在得到異性後很快對這個異性失去興趣,隨即拋棄。但對於異性的追求永遠不會停止。而在他內心深處真正愛的人,卻是自己的母親或是記憶中一個與母親最相似的人。
案例
戀母情結是一個很古老的話題,嚴格意義上說,每個人身上都存在一些。而本文所揭示的案例,則完整地反映了一個有著嚴重戀母情結的男人,如何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擺脫情感困境的經歷,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啟示。 邵華是到我這裡來學習心理諮詢的,他是個人見人愛的小夥子,又瀟灑又有才華,可是他對自己的愛情似乎並不著急,公開追求他甚至表示和他試婚的人有不少,但都被邵華一一回絕了,理由都是說他還小。可是他已經24歲了。
我不相信他的托詞,在我的努力下,他終於對我說出了實情。
在大學二年級的一次聯歡會上,系裡新來的女輔導員,主動找他跳了一支華爾滋舞,又一道唱了一支歌。那輔導員比他大6歲,已經是很成熟的女人,丈夫出國,有個女兒在身邊,據說她也是這所大學的畢業生。自從倆人認識後,他們便開始頻繁地接觸。不久他們便成了學校裡師生議論的焦點。議論歸議論,可沒有人會干涉這種事,他們也就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同居,直到有一天那女人不辭而別。
邵華在敘述這段經歷時,不止一次落淚,看得出,他仍深深地戀著她。他說,她有一顆母親般的心,對他的照顧和體貼使他覺得自己不枉來世上一回,更不枉做一個男人。她的消失在他心裡會形成永遠的遺憾,但他絲毫也不恨她怨她。
從那以後,他心裡只有一個期盼:有一天她又再來到我身邊。可是她一直,杳無音信,於是他下定決心,為她守節。在描述他的決心時,邵華說一個追求他的女孩,偷偷藏進他的屋裡,夜裡一絲不掛地鑽進他的被窩,他也不為所動,硬是逼著女孩穿好衣服,用自行車把她送回家去。
他還常對我提起他媽媽,他媽媽年輕漂亮,他為自己的媽媽自豪,而他媽媽也以他為傲,他們的關係也非常親密。
看來邵華的戀母情結是顯而易見的。邵華不反對我的分析,但他十分認真地說,他和母親是絕對的親情加友情,不可能出現所謂亂倫的感情。他問我為什麼有的戀母的人會發生亂倫的事,而有的卻能夠遵守倫理,永不犯界?我認為可能是在成長中受社會意識影響,及時地完成了性心理發展過程中必有的亂倫柵欄,這樣,戀母情結受到了強烈的壓抑,最終只好退歸到潛意識中去。雖然他不會對母親產生性愛意識,但他在所有涉及兩性交往,特別是對愛情的選擇時,總不免受戀母情結的影響和指揮,去尋找近似母親的戀人。
又一個母親般的戀人
今年初他來診所的第一條消息就是他戀愛了。邵華在談到這次奇遇時,心情十分激動,連眉梢都在顫抖。
他說:五天前他在同學的認識了甄紅,現年30歲,大學畢業,外企經理助理,有個兒子已3歲。
她是個眉清目秀的女人,修長的身段,一件錦緞旗袍,顯露出少婦特有的豐潤和性感,她一笑一個酒窩,很懂禮儀又很健談。邵華一下子就被她吸引住了,只顧找話題與甄紅說話。到婚禮結束時,他對甄紅說:走吧,我送你回家。
甄紅心裡也覺得這男子很有意思,便說:咱們走著回去吧,我家離這不遠。
他倆信步走著,從
夜,靜悄悄地,只有勸業場的幾盞霓虹燈閃爍著。她倆攜手走進夜總會,占了一間OK間,要了兩杯咖啡,繼續聊下去,直到天明。
邵華講了自己過去那段感情經歷,並且著重談了對甄紅一見鍾情的歡快心情,她正是他所要尋找的理想中的女人,不管她的現狀如何,他都對她傾心。
甄紅被邵華突如其來的激情弄得不知所措,但她明白這男孩子不是一時衝動,她能理解由於他那段感情經歷所造成的印痕,甄紅也毫無保留地對邵華講了個人的生活遭遇。
原來甄紅大學畢業後,很快就和自己的同班同學結了婚,剛開始過得還算美滿。但自
由於對婚姻傷透了心,甄紅決定出國發展,在巧遇邵華時,她正在等待去加拿大的移民簽證。她對邵華不無遺憾地說:晚了,說是有緣實無緣。因為至多再有一個月,她就會離開中國。但對邵華的真情也不好謝絕,最後只答應他做個朋友,如果真是有緣,就會拿不到簽證。
第三天他們再次見面時,已經沒有一點生疏感。邵華經過一天的苦思,決定對甄紅敞開心扉做一次徹底表白,他說他不能失去一個再失去一個。他無法阻止她不出國,但他表示一定要等她回來,哪怕三年五載。在這期間他放棄工作去讀研,以備她不歸時他好去國外找她。邵華反復強調,是甄紅激起了他的愛,她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女人。他懇求甄紅答應他的愛,不管她的年齡和婚姻背景如何,他都要娶她為妻
甄紅對邵華的表態,雖十分感動,但仍持一種保留態度,因為再過十天半月簽證就下來了,所以她只好說:你有決心就等我三年,待我拿到綠卡,就回來找你。我可以信守諾言,但不要求你的任何承諾。
他的熱情受挫
聽完邵華的敘述後,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不行。
我的理由很普通:女人大男人6歲之多,再過十年,她已半老徐娘,而他風華正茂。何況她是已婚的,且有一個兒子。再則,她即將出國,一去三年,國外的社會環境不同於國內,一個女人為了生存,不可能僅靠自身一人,勢必要依靠男人的幫助。因此,任何承諾都不堪現實一擊。與其痛苦地等待,不如快速斬斷尚未穩固的情緣!
邵華冷不防被我一瓢涼水潑得半晌無言。隨後嘟囔著:我還以為老師會對我這不尋常的愛支持呢,誰知也是個老封建!
我對非常規婚姻感興趣,不等於我支持,我的興趣在於當事者的心理狀態和對他們的背景分析。比如我對你的戀母情結感興趣,不等於同意你娶個母親。
那我該怎樣擺脫戀母情結的束縛呢?邵華知道,情結是難以打開的,因此才故意為難我。
這很容易,何必找個實際年齡大的女人,只要找個性格上頗具母性的同齡人,不就可以了嗎?戀母不是年齡的問題,而是情愛的施捨方式問題。再說,你也保不准將來會變心,那樣對人家也不公平,難道讓她再遭受第二次拋棄?
在當晚的電話聯繫中,邵華只好明確地向甄紅表示,只做朋友吧,如果她能在3年後回來,大家都感到對方好,再考慮下一步的發展問題。甄紅答應了。為了不去干擾她出國的準備,邵華決定不再約她見面。
常言道: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句話不折不扣地應在邵華身上。自從決定和甄紅中斷交往之後,邵華宛如熱鍋上的螞蟻,一種難以遏制的焦慮情緒,使他無法工作和學習。翌日,他對我說,又出現了以前情人不辭而別時的那種灰心沮喪的心情,感到前途渺茫,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像這種失戀焦慮是常見的,我建議他吃點少量的安定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一個星期就可以渡過這危機。他無可奈何地走了。
對母親戀人的考察
邵華和甄紅閃電般的愛戀,使我對甄紅產生了興趣,便約了她見面談談。
其實甄紅不像邵華說的那麼漂亮動人,但不失為一個漂亮的女子,她很善談,坦率大方,可以說是個通情達理的知識份子。
在談到她對邵華的態度時,她表示邵華比較單純熱情,和這種男孩交往自己不必擔心吃虧上當。可隨著感情的發展,她意識到邵華不是玩鬧而是真情實意。難得的純情不能不使她動心,因為即使她的前夫也不曾有過讓她如此的感動和震撼肺腑。她為自己現在能遇到這樣一個朋友而慶倖,不管她是在國外還是國內,都會珍惜這份感情,為了邵華的真摯,她本可以放棄出國,但考慮再三還是出去為好,這樣也可讓邵華清醒地認識一下他們的關係,是否有必要從友誼走上婚姻,以免將來後悔,因為他實在太年輕了,所以她猶豫躊躇,一時難以答應他什麼。
我怎麼可能再去勸阻這檔感情的發展呢?
也許上天有意成人之美,甄紅本已沒問題的簽證,竟意想不到地遭到拒簽。
甄紅把和邵華的相愛告訴了自己的父親,父親是開明的,從不干涉女兒的私事,並主動把單元房讓出,自己到別處居住。邵華同樣把甄紅介紹給母親,母親的態度明朗,她對甄紅說,只要你們相愛,年齡不是障礙,我把兒子交給你了,你就把他當兒子去愛吧!
為了備考研究生,邵華就住在甄紅家裡,每日除自習功課外,什麼都不伸手,甄紅前前後後地侍候著,真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日三餐,變著花樣地給他營養。
邵華在形容這段幸福生活時,講了一段他做夢的故事:夢境裡他好像回到了童年,他、父親、母親三個人睡一張床上,爸爸媽媽總是不背著他做那種事,他閉眼裝睡,心裡暗恨父親不該獨佔他的母親,夢裡心想將來長大,一定把爸爸攆下床去,於是他就去摟媽媽,想法撫摸媽媽的乳房,忽然媽媽飛了這時他鼻子裡聞到一股燉排骨香,這香味越來越濃,忽聽媽媽在廚房喊道:華華起來撒尿,穿衣服吃飯嘍!
邵華在夢中猛地爬起,來到衛生間才清醒過來,這時他聽甄紅在廚房喊著:邵華,起來吃排骨喝肉湯了,已經是晚上七點鐘,別再睡懶覺了!
說真的,甄紅做的一手家常飯,可說是蓋世無雙。我媽媽比她差遠了!邵華不止一次地稱讚她。
我為他們的幸福祝福,同時也為他們是否能天長地久而擔心。
前夫家的小情敵
邵華終日在安逸的窩內享受,有甄紅關懷著、愛著,人明顯地變懶了,一晃兩個星期沒到診所來。可是,新的問題終於發生了,是甄紅來找我的。
她說:邵華知道我有個兒子,而且每月要接回來住兩天。一開始他表示沒什麼。一個月前,當他首次見到兒子時,那種親情的流露使我高興得哭出來。兒子不停地拉著他的手,玩這玩那,而邵華對兒子更是愛不釋手,左親右親,爺倆好像一下子就粘在一起了。
可是當我前天又把孩子接回來時,邵華簡直變了一個人。當兒子進屋伸著小手叫叔叔抱時,他一手把孩子推向一邊,說有事出去一會,便氣衝衝地走了。直到夜裡10點沒回來。孩子不見叔叔不睡覺,我又擔心他在外面喝醉了酒,心裡急得不行,便掀起窗簾往外看,卻發現他在樓前來回地徘徊,不時抬頭向上面張望。我跑下去拉他,但他撥開我的手,退後兩步,和我一本正經地就兒子問題開始談判。他說他受不了在兩人之間插進個第三者來。第一次是裝出的,現在他一分鐘也不想見孩子。他讓我立刻把孩子送走,今後不准再接,否則有孩子沒他。我當時心亂如麻,想通過親昵來緩和氣氛,可他竟絕情地對我說,只要一想到孩子是別的男人和你生的,他從心裡就作嘔,一挨我,全身就起雞皮疙瘩,性衝動也消失了。
我哭了!我傷心,我痛恨自己。為什麼我不能堅持不再愛的信條,輕易地把自己又送進漩渦。我錯了,可我騎虎難下,眼前這兩個親人我誰也捨不得。
孩子是不能半夜送走的,我只好狠狠心,不看他一眼,轉身跑回樓梯。
這是人之常情,甄紅為維護自身和兒子的血肉之親,她沒有什麼錯,只是邵華太自私了,既愛甄紅就應接受她的全部,否則可以不愛。我對甄紅說:如果邵華在這問題上堅持已見,我認為你完全可以放棄邵華,不要姑息。
甄紅沒有接受我的意見。她說邵華是真愛,不能僅憑他自私這點就否定他,應該有個折衷的辦法。那麼什麼是折衷的辦法呢?我想了想,為緩和氣氛,甄紅可以暫時不接孩子,繼續加強和邵華的關係,給他一個認識反省的時間。只要甄紅對他無私的好,加上我的勸解說服,有可能促使他轉變。當然,還是可以耍些小手段的,比如甄紅由於見不到孩子而作出思念憂傷的情緒,看邵華有什麼反應,他若無動於衷,我認為有必要以分手對他教訓。對此,甄紅仍然表示不能對邵華造成感情上的傷害,那樣即使生活下去也不會舒暢。
看來甄紅的心思是有傾向的,她寧肯最終放棄兒子,也不想放棄邵華,只是她想做一次努力,最好是魚與熊掌兼得的結果。
有不少女性為了子女而放棄自己渴望的愛情。但像甄紅這樣的婦女,她有相反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實情,人們會說這位母親狠心嗎?
我把甄紅的難處,添枝加葉地對邵華說了出來,邵華並沒因此而受到多大的震撼,他仍堅持有他沒我的原則,不想為今後留下隱患。但當我說出:如果你不接受折衷方案,便有可能失去甄紅時,邵華沉默了。良久他才無可奈何地表示也只好這樣了,讓我慢慢地適應吧!她暫時不要再接孩子,過些時候再說。
我不想這麼急著說服邵華去接受這個兒子,因為我明白,邵華他本身就是甄紅的兒子。這種心理動力學的關係,不能以純社會學、倫理學的觀點去衡量,難道邵華真的不懂母子情的道理嗎?他肯定懂,但在兩個人(他和她的兒子)都在爭奪母愛時,在心理上出現有你沒我的思想是完全可能的。說不定當甄紅完全趨向邵華時,邵華也許會主動提出去接孩子了。因為這是社會道德,不同於缺乏理性的戀母情結。
還是甄紅主動讓步,親自又找到邵華的家,表示暫時不再接孩子了,邵華高興地跳起來,一邊喊著我勝利了,一邊抱起甄紅,懸空地轉了又轉。這使甄紅哭笑不得。真是對你沒辦法,正像老師分析的那樣,誰叫你是我的大兒子呢?
截至我發稿時,他們決定在今年陰曆正式登記結婚。讓我們在此預祝他們生活美滿幸福。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