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之心:克莱因的缤纷视角
克莱因在维也纳从来没有见过弗洛伊德。
克莱因的个性很强,别人对她有两种方式,要么很爱她,要么很不喜欢她。
诠释是以语言的方式理解非语言的内在的冲突。
克莱因基于弗洛伊德的三个发现:第一个发现是力比多阶段无法清晰分割;第二个发现是人出生的第一年就有了超我;第三个发现孩子也是有移情的。安娜认为孩子与父母在一起,不可能有移情。
克莱因的三位治疗师推动了克莱因理论的形成,这是因为设置不清导致的。
欣谢尔伍德督导的基本思路,一是讨论病人的基本信息与分析工作的大大致情况;二是讨论整个分析工作的过程;三是讨论一次具体的分析过程。每个问题用50分钟,一个督导用150分钟。
在潜意识里有一个不愿看到的痛苦的东西,梦的功能是让大脑回避痛苦的部分。
梦不是每一次都成功的,做梦的人不是每一次都实现愿望,这时做梦的人就惊醒了。潜意识的部分,常是让人更舒服的状态,但,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的。梦转化成快乐的就继续睡下去。
潜意识幻想:每个人心理都在回避带来痛苦的部分,无法满足的体验都压抑到了潜意识之中。
克莱因的临床思路:用本能理论来理解病人,用幻想听病人说。
克莱因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对理论的思考不是太擅长,更多的研究的是体验。
投射内射与身体的过程有关。我喜欢他,所以我把他摄入----口腔的功能;我不喜欢他,我要把他除掉-----肛门的功能。喜欢的就摄入,不喜欢的就排除。
如伤感的状态就避免摄入任何食物。梦到妻子的尸体,然后吃了妻子的肉食。这是希望妻子可以重生,这是一个男人的愿望。“你永远活在我的心中”,这是一个潜意识幻想的内在运作机制。
好东西摄入,坏东西就排出。好的是我的,坏的是别人的。这是自恋的描述。
弗洛伊德认为内摄只是一个方面。内摄父母做为自己的超我。克莱因认为内摄是一种普通的现象。内摄父母作为内部客体。
一个很小的婴儿,在饥饿时感到肚子有痛苦的感觉。婴儿可能认为肚子里有个什么坏东西在起作用,这个影像带着斜恶的意图针对自己。妈妈出现了,“我的宝贝怎么了”,喂食,跑了之后就感到满足了,饱了,温暖的感觉。这时,婴儿就有一个幻想,有个好的东西内摄到肚子里边。婴儿以最原始的幻想的形式来思考。
克莱因认为从生命的早期就有摄入与排泄的过程。人一出生就有了心理机制。身体的过程与心理的过程是锲合的。弗洛伊德认为生命的早期是没有心理机制。
自闭症没有很好的现实性,无法使用象征。克莱因对完全没有发展起来的部分很感兴趣。
什么是焦虑?经典认为防御被堵的能量就是焦虑。焦虑是无法释放的紧张状态。克莱因认为小孩爱与爱的攻击失衡时就产生了焦虑,与自我功能有关,无法平衡爱与恨就会有焦虑。
哀掉者一部分会成为那个人。抑郁在哀掉阶段是正常的过程。
弗洛伊德思考的是真实丧失,克莱因思考的是内部客体的丧失。
内部客体爱与恨的矛盾状态是抑郁位的关键问题。同时有爱与恨时,会出现担心。当客体受到伤害时,自己就有责任感。担心与之相应的责任是抑郁位的关键点。
当婴儿觉得饿的时候,他感到内部有一个坏的东西。还有一个好的东西在体内。整个人生都是在这个根基上发展的,这是自信与自尊的基础。
克莱因思想的精髓是人的内部有一个内化了的爱的关系。我们是被爱的,我们是爱别人的。这是很早婴儿期发展的状态。
婴儿饿的时候,感到有人在伤害他。当吃饱时,感到他自己是好的,有人是爱他的。这时就发展出好的乳房与坏的乳房。这是婴儿发展的关键时刻,其实是同一个乳房。攻击与爱同一个乳房时,就会岀现担心。
没有内化好的客体的人,会出现两种极端状态,要么特别好,全好;要么特别坏,全坏。这是偏执分裂位。
抑郁位是痛苦的通称。其反应有二,一是想要把事情修复与纠正,二是有痛苦时不是去感受痛苦,而是去防御,这一系列的防御是躁狂防御。
躁狂防御是对现实的否认,其信念是自给自足、全能感、只要想做到什么就能够做到什么。
躁狂病人到处走来走去,到处乱花钱,做一些实际做不到的事情。忽略别人,这是用来应付痛苦的客体的感觉。这是躁狂完胜。
在正常人身上有一些轻微的躁狂性防御。主要是对依赖的否认,孩子常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自恋性人格与反社会人格,是人的发展还没有发展到抑郁位。
抑郁位是现实的,同时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偏执分裂位是不现实的,把客体看成是全好或全坏。把世界分成好的与坏的两部分,这种分法就是对客体的分裂。乳房是全好的,可以被喂食;如果不喂食,乳房就是全坏的。好的与不好的是来自于身体的感受。
吃饱了就处于完全平静的壯态,饿时就是毁灭的状态,这是分裂偏执位的模式。
好乳房就是生本能的象征,坏乳房是死本能的象征。
经典理论中,超我的严厉表现在阉割之中,害怕被肢解,被迫放弃对母亲的性欲望。这不是来自实际的体验,男孩不是在现实中被阉割,而是处于自己的内部状态,即自己的潜意识幻想。而不是其他。来自死本能的东西,成了超我的东西。
有人会说,这是我感觉的世界。这些人就是精神病人。这是内部现实对外部现实有很强的扭曲。
防御抑郁方式之一是躁狂防御。
抑郁性焦虑对于主体来说是很焦虑的。如果去恨这个客体时,会担心这个客体是否还会给我们满足。
防御抑郁方式之二是回避防御。
假如把客体分成全好与全坏时,就不用担心这个客体了。放心地完全爱这个客体或完全地恨这个客体了。
偏执分裂位的前两步是,第一步是客体分裂,第二步是自我的分裂。婴儿的第一个防御是投射。制造一个外部的坏客体或者制造一个内部客体。“是那个东西要杀死我”。克莱因认为投射是无法把内部毁灭完全投射出去的。应付毁灭只是能做到一部分,不能完全做到。自杀病人有一个很强的自我毁灭感。
死亡本能的防御机制是什么?应对毁灭性的运用是非常原始的防御机制,有分裂、投射、内射三个基本的防御方式。
外射是“你不好,让我死”;内射是“由于我好,好乳房让我活”。婴儿想象有两部分,即有活下去与毁灭掉同时存在。
外射是要把坏的东西吐出来,从身体里排出。内射是想要吃进去。
第三个防御是分裂样防御。把痛苦的自我分裂出去,应对自我内部的毁灭。对于死亡的焦虑,内化一个好的客体来应付。
分裂机制:
当诠释时,常听到病人说“诠释是对的,但没有用”。诠释时声音变得很平谈,语气很缓慢,处于隔离的状态。这时,突然间什么都不再乎了,具有戏剧性的时刻。从情绪状态到什么也不在乎的状态,是病人内心消失的一个过程。这个时刻,病人内心里变空了,心中有一部分突然间丢失了。这是对分析师诠释的反应。
病人对治疗师的反应是“你想要来毁掉我”,“我的天呀,我要处理这部分”,“它不是我的”。
这时,病人把自我的一部分给分裂出去了,那部分很危险,突然变成空白,是白我攻击的过程。这个结果是自我的一部分暂时消失了,是自我人格的一部分的毁灭。紧接着,情绪就没有了。这是1946年克莱因说的分裂机制。
压抑与分裂的区别:
压抑到潜意识时,有个替代的形成。这个潜意识会回到梦里边,压抑并不会完全消失,以其他方式回到意识里边。
当自我感到自己很坏时,就分裂出去,这部分的自我就会被毁灭掉。
病人会出现一片空白。这个男人对治疗师有一定的攻击与愤怒,突然间全部消失了,不再有敌意。但同时又觉到没有兴趣了,这是自我突然消失的过程。
那部分的自我并没有消失掉,通常会在另一个人身上出现,这是很奇怪的现象。自我的ego分裂后有个投射的发生,看到的是一个人的自我的消失,自我的这部分的体验成功能在另一个人身上出现。这称为投射性认同。
精神分裂的病人往往把所有的自我都分裂出去了,分裂到了另一个人身上,一直最终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这是解释精神分裂病人的一种方式。
偏知分裂位只是对自我的爱与恨的担心,对客体没有焦虑,这是偏知分裂位时的迫害性焦虑。
克莱因的融合与精典的融合的区别:在精典中融合是一种原始的原初状态,克莱因的融合是继发的,是在投身性认同之后发生的,这是一种病态的关联方式。
病态的投射性认同的目的是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了,就分裂出去,另一个人被迫地有压力地接受。
正常的投身性认同,更多地是两个人部分自我的交换。恐惧是儿童无法容纳的,婴儿就努力地把恐惧及其人格分裂出去放置到母亲身上。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是可以体验到婴儿投身过来的东西,仍然保持平衡。
本来是病人的内在状态最终变成了治疗师的内在状态,这是个循环的过程。
从病人身上投射到治疗师身上,治疗师容纳并且不太焦虑,还告诉病人这个过程。这是精神分析很重要的容纳过程。容纳是医患之间非常深层次的互动,是病人无法应对的体验,治疗师是可以容纳病人无法容纳的东西的,这是精神分析的过程。
不容纳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治疗师变得很僵硬,治疗师把病人排斥在大门之外,另一种是治疗师变得破碎或者崩解,恐慌思维变得不连惯。母亲比治疗师更容易崩溃是由于治疗师有精神分析的理论做防御。
负性治疗反应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嫉妒,病人会嫉妒治疗师容纳他不能容纳的能力,治疗师有一种新的能力来处理病人不能处理的事情,有时治疗师的权势会使他太痛苦,病人对治疗师好的干预发生嫉妒,病人就恨治疗师。
攻击性有时指向好客体,好客体要让我活下去,去攻击好客体因为他很好,这是死本能的一种表现,治疗师越是进行好的诠释,越是猛烈地遭到攻击,这是病人用自己的死本能攻击治疗师的生本能,其原因是他早年没有处理好他的死本能。
屏障记忆,记忆中小时候发生的事情无法被处理,但出现的是比较晚期的记忆,这样就不用回忆早期的痛苦的记忆这也是象征的记忆。(王雪岩)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