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系统

  • 2015年9月18日
  • 德中心理

                                            

经验系统

 从小到大,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些事情,积累了一些生活的实际经验。比如,看到树上的叶子掉下来,而不是飞向高空,水往低处流,圆球的滚动,等,这些似乎都成了司空见惯的常识。如果眼前的事物符合常识,就会感到可以理解和接受。一旦有些事物看起来是违反常识的,就会感到疑惑不解、不可信、难以接受。

>

外部事物的变化,如果符合我们多年来所形成的“经验系统”,我们就感到可理解和接受;否则就难以理解和接受。符合经验系统的事物,与内心既往的经验系统保持(前后)一致,会被内心所接纳。不符合经验系统的事物变化,往往与经验系统前后不一致,会与内心的经验系统发生冲突,被经验系统所排斥。>

所谓个性,就是他的既往经历所形成的个人“模式”,或者叫做“习惯”。与这些模式或习惯相对应的,就是他在成长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内心经验系统。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经验(习惯或模式)系统去做着每天的事情。所以,个性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就是要发展、完善、更新经验系统。>

   个体生存,具有各种内在需要。这些需要,往往是通过外部世界中的对象物来满足。人们对外在对象物的渴望和期盼,叫做“欲望”(动机,或者内驱力)。满足需要的方式及其对象物,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比如,新生儿,吃母乳,还是吃牛乳,这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环境所塑造出来的。>

北方人喜欢或习惯吃面,南方人喜欢吃米。这不是DNA遗传的结果,而是后天饮食习惯(需要的满足方式)培养塑造的结果。一旦这些习惯形成了,就会固化在内心,难以改变,或者是不愿意改变。所以,中国人到了国外,也到处去找“中国餐馆”。行为效果与动机、需要之间的习惯模式,也构成了人的经验系统。>

      一旦行为模式或经验系统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或顽强性,就不太容易发生改变。所以,每个人,性格决定命运,总是习惯于用既往形成的“适应过去环境的行为模式”来跟眼前的人和事物打交道。其实,现在我们长大了,自身和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既往的行为模式往往就会对当前的环境“不适应”。(丛中)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