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伤害孩子的六种因素

  • 2015年10月20日
  • 德中心理

 

家庭中伤害孩子的六种因素

引言:家庭是每个人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然而现实中它却可能既不甜美,也不温馨。许多父母在不知觉中给孩子带来伤害,而他们也曾经是家庭中的孩子,很多不妥的做法,只是本能地代代相传。伤人的父母曾经也是受伤的孩子。在看清整个家庭系统的来龙去脉之后,我们可以省思自己,修复和重塑自己,为下一代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一、不良的夫妻关系

离婚、夫妻感情不好,经常争吵,无一例外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即便能控制自己不把气撒在孩子身上,长期处于紧张和压抑环境中的孩子,长大后也极易出现心理问题。比如狂躁、抑郁、孤癖、好动、缺乏自控力等。

另一种不良的夫妻关系,则是彼此过分依赖。两个人都误以为依靠对方会使自己变得完整。他们在情绪上彼此依赖,没有能力分离,好比两个人共乘一艘独木舟——当一个人移动时,另一个也被迫移动,毫无选择余地。这样的夫妻往往会为彼此和孩子设定无数个“应该”、“必须”——“你不应该有那样的感觉!”“为什么你会那样想呢?”这是他们常说的话。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会如父母一样,本性中的一些精神被不断否定,然后慢慢失落自己,变成依赖性强而没有主见的人。

二、把孩子当成满足私心的工具

每个健全成熟的人都会完全地认可和尊重自己,正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他不必依靠任何人的看法或情绪而活。但是很多父母却在阻止孩子形成这种健康的自我。

如果父母在早年也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权利,就不可能欣赏孩子的这种合理的“自恋”,甚至在自己欠缺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不足。未成年的孩子没法背弃父母,他们只有借着不断表现和取得成就来博得父母的喜爱。于是他们很可能成为满足父母私心的工具。

在不健全的家庭中,孩子必须放弃那个“真我”,取而代之的是掩饰受伤的“假我”。一旦他们发现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被父母接受,就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不健康的“羞愧感”。慢慢地,他们会去发现让自己感到满足的替代品,等到长大成人,这些替代品就可能是:名誉、地位、新的性伴侣、烟、酒甚至毒品。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他们因为得不到肯定和理解而变得孤僻、麻木、依赖、不知如何与人相处。

  三、陈腐的家庭规则

陈腐的家庭规则妨碍了孩子在成长中形成完整的自我,让他们依赖他人,只看重他人的想法。这些规则包括:

   1.有责任感就会有爱。

   2.憎恨可因压抑和禁止而消除。

   3.父母理应享受尊重,因为他们是父母。

   4.儿童不值得尊重,因为他们小孩。

   5.服从能使小孩坚强。

   6.对孩子温和是有害的。

   7.对孩子的需要有所反应是错误的。

   8.对孩子严厉甚至冷漠能让他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9.与其坦白说出心中不满,不如假装欣赏感激。

   10.表现出来的行为比真正的为人来得重要。

   11.父母不能忍受被触犯。

   12.人的身体是肮脏的。

   13.强烈的感觉是有害的。

   14.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或许有些父母表面上并不赞同以上观点,但在他们的行事中,却在不自觉地贯彻执行。而且,这些害人的信念可能在下意识里,代代相传。

四、上瘾行为造就的被遗弃感

人类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强迫性/上瘾行为。这些行为使我们的心胸变得狭窄,意志变得残缺。当我们的生活不再是有意识的选择,而是被迫和失控的意外,我们不再拥有自由,孩子因为父母的这些行为而产生被遗弃的感觉。记住,除了离婚、完全放弃抚养这种真正的遗弃,一些隐性的、变向的遗弃更多地充当着孩子的伤害者。

1.情绪上瘾:

这种人并不真正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把它们转变为一种伤人的情绪,比如用愤怒替代恐惧。比如在某个夏天的傍晚,丈夫回家时,妻子告诉他空调坏了。那时正值盛夏,天气热得令人无法忍受。丈夫心中有个声音说:“真正的男人都应懂得如何修理机械。”然而他实在不懂得修理任何东西,他觉得自己很笨。于是他开始生气,并且骂她的太太:“你到底是怎么把它弄坏的?”发怒骂人让他觉得自己很有力量。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是如何情绪上瘾的。有的女人在该生气时哭泣,有些人可能沉溺于悲哀——经常陷于忧伤中。这些情绪都会影响并且伤害孩子,让他产生被遗弃的孤独感。

2.思想上瘾

强迫性思考在强迫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包括强迫性担忧、过度注意细节、过分形象或过分抽象等。它让人丧失选择的能力,使人变得浮躁、肤浅,在面对困难时,只知逃避或沉溺,放弃内省和对内在的探索。他们因此给孩子树起一个错误的标杆。

3.物质依赖

酗酒、吸毒、厌食或者贪食等这些上瘾行为,都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父亲酗酒的家庭,孩子可能因为父亲的暴躁、母亲对父亲的依赖和无力感而充当起“母亲保护者”的角色,这些在紧张关系中长大的孩子,极有可能在步入新的家庭生活后,继续演绎过去家庭的相处模式,并且同样酗酒。因为那种伤害和痛苦的暗示已经根植于心。

也可能由于某位母亲的苛刻与不通人情而使厌食或贪食成为孩子抵挡抑郁的方式。

在上述家庭中,孩子扮演很明显的角色来维持其平衡。但这并非他们所愿。他们被迫扮演角色,丧失了内心正常的欲望,真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伤害之深,不言而喻。

 4.工作狂

继钧是一位父亲,同时也是家族公司的总裁。他的父亲在有生之年从不间断地工作,直到去世。“工作不懈”是继氏家庭的信条。继钧虽然心中厌烦这句话,但还是在不同场合引用它。起先他的工作态度还很正常,但逐渐地,周末也变成了应酬的日子。他虽然口口声声说爱家庭,但没有工作的周末却令他恐惧不安。他常答应陪孩子去钓鱼或打球,却总是食言。他的妻子却对孩子说,父亲都是为了你才这样辛苦的。因此孩子对父亲的食言敢怒不敢言,甚至常有罪恶感和内疚感。因为他的母亲说,他所有的玩具和豪华的享受都是来自父亲的辛苦和牺牲。

父亲总是忙碌,母亲总是无条件地否定孩子的感觉,“不准多说话”“不准表现情绪”的规则主宰了整个家庭。孩子真正的问题却得不到解决,后来,这个不幸的孩子因为长期的抑郁而开始吸毒。

这是一个缺失爱的孩子,因为父母把爱理解为忽视、控制和严厉。

五、暴力

大多数人都有过挨打的经验,传统文化使我们相信“不打不成器”,打小孩才能使他们学会尊敬父母。

惯于体罚的父母有以下特征:孤立、自我价值感极低、对他人的感受不敏感、自己也曾受虐、童年缺乏亲情;对于爱和安适的需求未获满足,却又否定自己有问题,不承认童年会造成不良影响;对孩子充满不切实际的期望,当孩子做不到时,即视之为拒绝或迕逆。

小建谈起他的童年时,说他和弟弟小时候常被父亲殴打,但最后他总加上一句:“不过,是我们该打。”事实上,他的父亲只是因一些小事打他们,比如把午餐费拿去买糖吃、忘了铺床,以及跟妈妈顶嘴等。小建为什么会说“我们该打”?因为受虐待和羞辱的人,自尊严重受损,往往认为自己不具有选择的权利,因此和暴力也越来越难以分离。

在病态家庭里,身体虐待是家常便饭,包括使用皮带、扫帚打孩子;虐待方式包括拳击、打耳光、扯头发、推拉、勒颈、脚踢、关黑屋等等。它所造成的伤害的副作用包括减低在困境中的斗志、认为自己完全无法掌握命运、软弱无力,甚至发展为慢性的忧郁症。

六、溺爱

给予孩子无限制的宠爱通常是有害的。家里所有东西都是他的,做错事可以得到无底线的宽容,可以不承担任何家务或者相关责任,一切都有父母准备好……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受到的伤害是隐性的,然而待到他们成人之后会表现出极大的性格缺陷,比如:无责任感更无法担当应承担的责任,情商极低,自制力差,很容易受伤,甚至轻易地就选择自杀。

在孩子成长中过程中,立界限是必须做的事。否则,他们将像菜地里的杂草一样疯长,最终成为祸患。

父母的哪些行为影响孩子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