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心怡
前些日子,因为孩子学习的事情我与另一位我非常信任欣赏的心理老师交流了我的困惑,他说了一个词“关心则乱”,让我心有感触。
是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底下最最深厚的爱,正是因为我们太爱了,投入的情感太多了,自然会对孩子有很多的期待。而当期待不能被满足的时候,就会有焦虑担心失落和不安,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带着我们的情绪与孩子互动。
当我们的双眼以及理性被情绪捆绑或者淹没,我们就看不清楚孩子以及事情真实的样子了,这个时候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也会是偏差的认知和各样情绪,会进一步带动或者加重了孩子的情绪,沟通一定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双方都会有无奈和无力感。
当无力感袭来,我们往往是没有能力处理问题的。我的经验是:
一,先停一停,找一个时间空间让自己独处,给自己沉静下来的机会;
二,接纳自己的无力感,允许自己有各样的情绪体验,这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三,如果做到了接纳,再问问自己究竟要什么?思考一下自己目前所做的与自己想要的是一致的还是背道而驰的?如果答案是背道而驰,说明需要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
四,抽离开这个事情,以第三方的角度去看,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你会怎么去理解会有怎样的建议?这是避免“关心则乱”的重要的视角和路径。
五,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对方,此刻当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与期待?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的以同理心去感受对方而不是过度关心对方,避免因为过度关心带来自己的混乱进而触发孩子的混乱,形成恶性循环;
六,如果缕清楚了,让自己带着情感而不是情绪,带着理性的思考而不是硬性的要求去和孩子沟通;
七,如果依然缕不清楚可以寻求帮助,比如你最信任的具有正能量的朋友或者专业的心理老师,在其他人的支持引领下帮助你做到以上几点。
是的,“关心则乱”,这四个字是对我很好的提醒。其实,无论是在哪种关系中,我们都可能因为过度地在意这个人或者这件事让自己失去了平和的心态、弹性的视角、客观理性的思考与判断,让我们因为认知偏差乱了方寸。觉察到了这些,就需要从自身进行调整和改变,让自己从新回到稳定的有能量的状态,才可能与对方达成有效的沟通,进而解决各样的问题。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