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疆界的问题上有两个极端,一个是“You and me are one.I am the one."你跟我是一体的,但我是那个主体,你为我而活。心理疆界不清楚的人会用我的感受来评判对方的感受。比如,“我都不饿,你怎么可能觉得饿呢?”还有,“既然我没有办法当医生,孩子就是我的延伸,你要乖乖地替我当医生。”
西北大学曾经发生过一件事,一个品学兼优的中国学生,上医学院四年级了,各科成绩都是A。他在家基本上什么事都不用做,只要乖乖读好书就行了。一次交考卷的时候,他竟然当着教授的面把考卷撕掉,令人大惑不解:这么优秀的学生,这么重要的考试,为什么要把考卷撕掉?学校最后再给他一个补考的机会,他也的确考了,可是交卷的时候却呕吐、昏倒。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学生心里面充满了痛苦与冲突。他呕吐其实是要把心里的疼痛和难受都吐出来。
我后来慢慢了解到,他就是处在这个极端原生家庭关系中。他的爸爸妈妈就是那个主体,而他是他们理想的延伸。他父母希望他上好大学,当医生。于是他就一路过关斩将,考上西北大学医学系,家里人已经帮他安排了很多人来相亲,他身上承担着很多人的期望,不能够走回头路了。
但他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是成为一名《纽约时报》的记者,可是他不能这样选择,因为父母希望他完全服从自己,替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You and me are one.I am the one."我替你做所有的决定,你要按照我的方式来做,要不然我会生气的。你需要我的爱和我的认可,所以我对你有绝对的权力,可以掌控你的人生。这是一种悲哀,但还不是最悲哀的。
人生的另一种极端是“You and me are one.You are the one."你跟我是一体的,但你是那个主体,我是为你而活。听起来很好,是吗?但是我为你牺牲了所有的,反过来,我要你弥补我所失去的,这个更悲哀。
有一位妈妈失去了丈夫,只有一个男孩子与她相依为命。她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当小男孩生病的时候,妈妈就整个晚上握着孩子的手,照顾他。她爱孩子,孩子也知道。妈妈告诉孩子:“你长大以后,不可以抛弃妈妈。”孩子上学后,妈妈把所有的中心都放在这个孩子身上。孩子在外面经历的所有一切,妈妈都要知道,都要管。有一天孩子长大了,上了大学,爱上了一个女孩子,可是妈妈也要管。妈妈受不了儿子把自己的爱给一个陌生的女孩子,这对她来说,好像是移情别恋。于是她就用各式各样的理由逼这个孩子放弃那段爱情,妈妈最后用了中国人最常用的理由:那个女孩子颧骨太高,有克夫命,不行!男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只好忍痛把这个女孩子放弃了。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