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治疗的理论假设

  • 2014年11月13日
  • 德中心理

    

代际治疗的理论假设

 Murry Bowen 是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的代表人物,他的治疗方法被称为代际治疗,因为其关注的是父母在原来家庭中的相互交往方式对他们和孩子的交往的影响。

  在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几位代表人物中,Bowen可能是理论性最强的。他假设,所有的生物群体都有一个相似的生命程序规则,这个生命程序规则就是“情感系统”,情感系统超出个体扩展到周围环境系统,如蚂蚁的分工合作,抵抗入侵者,就不是建议在一只蚂蚁的思考和情感的基础上,这是由于情感系统控制着个体蚂蚁和群体蚂蚁的行为。情感系统是进化形成的,它是生物先天的、本能的引导系统。行为主义者发现的习得行为就是情感系统自动进化形成的。情感系统赋予生物进化的动力。建立在情感系统上的行为是所有生物的基础行为。人类的情感系统也支配着人类的大多数行为,但人类还拥有感觉系统和智力系统。智力系统指的是认知、理解、推理、交流思想的能力。感觉系统是大脑最晚进化的部分,是人类独有的,它是情绪系统和智力系统之间一个不易察觉的纽带,就像冰山的一角突出于意识领域的某一部分,当然大部分还是无意识的。和情感系统相比起来,感觉系统和智力系统都是第二位的指导系统。

  当生物遇到现实的或想象的威胁时,生物的情感系统的反应就体现为“焦虑”。焦虑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慢性焦虑可以影响到智力系统的功能,影响很大。

  Bowen强调核心家庭的情感系统,强调这个系统的发展史。这个系统的历史可能会来自父母一代甚至祖父母一代。对Bowen来说家庭成员如何应付其他成员由于焦虑而加到他身上的压力是一个重要问题。他关注的是,一个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一个特定的家庭成员身上,以及各个成员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反应,所以他也特别重视儿童在情绪上是如何避开家庭的。障碍性的家庭交往模式是可以代代相传的。Bowen倾向于针对父母,而不是整个家庭进行治疗。他把自己看作教练,帮助父母想他们有什么新的互相交往的方式,和孩子们交往的新的方式,从而使家庭中少一些破坏性情绪。

  Bowen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自我分化, (也有译作自我分辨,自我辨别)。Bowen认为,人们要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话,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能协调好情绪系统和智力系统的关系,使情绪系统的反应能够解决适应新的挑战,并向智能系统转换,获得控制行为的能力。自我分化有两个过程,一是把自我从他人那里分化出来,一是分辨理智过程(智力系统)和感受过程(情绪系统)。自我分化力高的人,能够保持情绪系统和智力系统的相互独立,并能在两者之间做出自主地选择。“自我分化”的核心是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一个健康的人能够不断地与父母进行情绪上的分离。Bowen用“悬而未决的情感依恋”来形容亲子之间那种紧密的、完全共生的、无法分离的低分化的依恋状态。

  家庭中悬而未决的情感依恋的来源往往是:(1)父母自己及其家庭遗传的未解决的依恋程度;(2)父母在婚姻中造就的依恋方式和行为;(3)父母和家庭在生活中关键时期遭受和体验的焦虑程度,以及对焦虑的解决方式和处理方式。

  一个高度分化者很好地觉察了自己的观点,有自我感。在家庭中,能分化情绪和理智的人能坚持自己不会被别人的感受所统治;而自我分化程度较低的人的依恋程度是很高的,他们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融合”的状态,人们展现自己仿佛他们就是一个共同的自我,仿佛他们分享一个共同的自我界限,在此界限内,个体间没有显著的区别,思想、情感甚至身体的疼痛都成为他人的一部分。这样混淆感受和思想的人则会表现一个假性自我,而不是他们的真实观点和意见。这样家庭结构被称作“未分化家庭自我泥团”。

  在Bowen的体系中,慢性焦虑与“未分化”几乎是同义词。人际关系中,未分化成分过多或分化程度不高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三角关系。三角关系是指家庭中如果有两个人之间产生了紧张,他们会把第三个人扯进来以稀释这个紧张和焦虑。三角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情绪系统产生的焦虑。三角是由三个“两人关系”组成的,它是一个移动的联盟和反应的过程。

  Bowen认为在家庭中出现紧张的时候,那个最缺乏分化能力的人最容易被扯进来缓解紧张。并且三角关系不限于家庭,朋友、亲戚和治疗师都会被带入矛盾。在压力存在时,家庭越大,其中就有越多的内部三角;一个问题会涉及多个三角,家庭成员也越来越卷入矛盾。这是因为当焦虑驱动的三角关系特别强烈时,三角运动会以连锁的方式将其他三角牵涉进来。三角过程参与构筑人的

情绪系统。有些时候,三角可以缓解焦虑。但是,第三个人的加入也不是总会减少家庭中的压力,压力减少与否和这些人的分化力有关系。一个人的分化水平越高,就越能很好地控制焦虑,而不受三角过程的制约和驱使。但焦虑太高的时候,任何人或任何人群都会启动三角关系。三角过程实际上是情绪系统的特征。

  Bowen认为婚姻是三角的一个边,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情感过程稳定必须要每个成员都有分化力。而分化力是很少见的,所以家庭大多都要产生矛盾。人们倾向于选择分化力相近的人结婚。如果两个分化力低的人结婚,就很容易出现融合,而且有孩子后也是一样。他们会把压力投射给孩子,这就是家庭投射过程。一对夫妻的孩子的分化水平可以高于夫妻双方,这主要取决于这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多长时间是处于父母关系的成熟期,有多长时期是处于父母关系的不成熟期。那些完全摆脱父母的“悬而未决的情感依恋”的孩子就会有很高的分化水平。一般来说孩子在情绪上接触父母越多,代表他对感受和理智的分化力越低,他和家庭分离的困难越大。家庭投射多少压力取决于父母的分化水平以及压力有多大。未分化程度越高,夫妻的依恋程度也越高,依恋程度高的夫妻关系中彼此所拥有的自我很少,彼此对对方的需求也很高,由于这样的融合,这对夫妻自然也就不能忍受差异,但差异出现时,情绪系统的焦虑就增加。

  一对夫妻的分化水平和焦虑程度共同决定了一个界限,一旦超出这个界限,就会出现关系中的症状。两人关系出现的不同症状构成了“核心家庭情感过程”。夫妻关系焦虑引起了融合,融合的夫妻每个人都出现一个假自我和对方交往,使婚姻不稳定,最终会引起家庭中关系症状的出现,症状主要有四大组:
(1)情感疏远:这是关系焦虑早期和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沉默,身体接触减少,对对方不感兴趣,有成见,甚至可能有一方出现抑郁症的表现。这时其中一方会努力把另一方拉回来,如果不成功的话,远的那一方会走的更远,而另一方会进一步努力,就这样成为追求和疏远的循环。
(2)冲突:它可能发生于情感疏远的循环中,或单独发生。包括从小吵小闹到大打出手的各种形式。每个人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配偶是错的,毫无顾虑地指责对方的种种毛病,即便这些“毛病”在以前正是他(她)所喜爱的。冲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依恋,每个人都义愤填膺、气急败坏地告诉对方她(他)是如何破坏依恋以及要改进这种情况需要做些什么。
(3)配偶功能转换:这种情况往往是夫妻中有一方首先出现了能力障碍。于是另一方倾向于掌握全局和照顾对方,而另一方成为让步方。照顾方会逐渐扩大照顾的范围,让步方则更加的虚弱。如果时间够长的话,让步方的身体和情绪容易发生障碍,变得无助和放任。照顾方则精疲力竭,不堪重负。这时候容易出现暴力的突然爆发,这可能是在焦虑程度过高以及过于负责的人处于崩溃临界点的时候,也可能是在能力高的人感到没有得到回报或对方背叛了自己的时候,或者是在能力低的人感到自己被压制或被欺骗的时候。
(4)两个关系系统扩展为三人关系系统。这种过程其实就是三角化。父母的焦虑的焦点转移到某个孩子身上。问题往往始于妈妈,她强烈地认同孩子,把自己的焦虑归结为对孩子的关心。父亲这时候或者是忍受这种忧虑,或者把母子送到精神病院。这样使自己从夫妻俩逐渐增加的焦虑中相对得到解脱。通常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平静的,而孩子经常发生的精神病症状似乎是要证明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程度。

  Bowen认为,这些症状是条件适宜时就会自动出现的心理机制,症状起到了吸收、调控和解决一定程度的焦虑和释放情绪系统中多余焦虑的作用。系统中一小部分被损害,但却防止了对系统中焦虑最小的那一部分的损害,所以症状其实是起到了为此家庭整体功能的作用。症状存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焦虑的性质和程度。所有家庭最终都会出现症状,只不过是数量、时间、程度有些不同

罢了。

  当儿童在进入家庭接受了太多的压力时,他们就会试图和家庭分离,这就是Bowen说的情感隔离。青少年会离开家庭,去上大学或者跑掉。年纪小一些的儿童则会在情绪上和家庭分离。他们和父母的接触变得简单和表面化。一般来说,焦虑的水平越高,情绪依赖性越强,儿童越容易产生情绪隔离。情绪隔离是极端的情感疏远,这种隔离可以是现实的距离也可以是内心的甚至是生理机制以避免与他人接触。一个从小用情绪隔离来解决对父母依恋的人也可能用隔离来解决对配偶的强烈依恋。不仅如此,这个分化水平低的孩子成人后会找和他分化力相近的人互相结婚,把压力和分化力的缺乏也投射给下一代。所以Bowen在做家庭治疗时不仅关注现在的家庭,还注意他们的祖辈。这就是多代传递过程,指祖父母、曾祖父母等对一个家庭的心理病理有影响。同时,年长的兄姐对弟妹会有影响。夫妻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对他们做父母的方式有影响。但Bowen更重视一个人在兄弟姐妹中的行为方式,他认为这将影响到他如何做父母。

  Bowen也把他的家庭系统观推广到社会,正如家庭可以走向非分化化也可以个性化,社会也一样。如果一个社会面临压力,它也容易更非分化化。压力的例子有叛乱、饥荒和人口增加。领导和政治家在作决定时应该分化情绪和理智,而不应该仅仅感情用事。

  Bowen的理论把家庭的问题扩展到跨代。他的兴趣是研究一个人的人格如何影响家庭成员。他特别重视人的分化感受和理智的能力,以及一个人的能力对其他人的影响。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