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精神分析课堂随笔
——(慕容)
写在前面的话:这次培训思路较以前飘忽,有时无法捕捉确切的感受,所以,浮现什么,就记录什么,成了一片课堂随笔……一派法国精神分析之风呼之欲出。
初出面谈——初次面谈
无论多久的病人,都有自己的变化和分析师的接触
都是生命的不同阶段的相遇
爱娃女士
我用什么,和谁投入?
第一次会谈非常敏感,会影响后面发生的事情
第一天:结构是什么,动力是什么?
第二天::与孩子面谈的特殊性,对孩子和对家庭干预,一定要有好的干预
第三天:“传道”上,在这里时间里应该要传授,由真正的临床者来带,我们的实践是依靠什么的?如今验证我们的实践?
从一个小小的隐喻开始,很久前,我是一个小孩子,实际上与中国有个很特色的接触,五十年代,这个国家对我来说很神秘,小小的纸球,在店里买到,放在水里,慢慢开放如菊花,很痴迷看到这个
有时候,第一眼其实就已经在了,这是很敏感,脆弱的,细腻的,如果这个做不到,其他的也做不到
初次面谈:是爱娃女士的研究生主题,有几十年的研究
首次面谈到底能做点什么?有一种尴尬,越说自己是什么,越是符合那个标准在做事情,有两个极端的情况发生(越是什么,就越不是什么),两者中间是诱惑和权利关系
与孩子的初次面谈,有个紧急性:有可能会触及到作为家长(男人女人呢)的难处,他们会说,为了孩子我们做了一切,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为孩子做一切,而是做我们可以做的一切
在孩子与大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在这里不说症状,而说障碍,
药物无法替代容器般的环境:是父母对孩子说的话(等同于容器),我用很多年一边收集因素,一边思考,初次面谈始终有个困难,如何相遇?唯一的建议(也是不好的建议)---偶然!我在哪里位置,立场上,我跟谁说话?我是不是比人可以用的?还是把我卖掉(诱惑别人),要很小心不做以往病史的调查,一切拒绝于,我们是怎么做的!
敏感时刻:双倍的重要,围绕着这个东西转,在精神病理层面,同时是精神分析的层面,这个过程牵扯到决定性的东西,在这个空间里迅速决定孩子是神经症的,还是精神病性的
让父母与孩子的话语交织起来:寻找主体
主体是一直在说话的,一直在逃脱我们,是无意识的主体
用精神分析来阅读自己的错误,例子,在一个危机时刻,忘记了自己是个精神分析师,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教育者的位置上
对既往病史过分注意,会逃脱敏感时刻:
对咨询中的细节加以注意(案例中的要打火机被拒绝和被接受两种情况,造成了分析的不同的结果)
用行为做解析,最精彩的解析,当用自己懂的东西做解析,那叫解释,在最理性的层面上,如果在一个精神分析方向解释和表演,会惊到自己,(被自己吓到),这个时刻叫主体的相遇
我自己的什么做了反映?在另一人的反映里看到了自己的反映是否精确,叫验证,刹那间的过程
分析师把自己带过去,让病人用,来访者用分析师走一条路,来弄懂他们自己
初次访谈后,也许有行不通的地方,来访者因此还会回来
孩子的欲望超过一切
孩子很小时(还没有受挫经历时,让他来懂我们的所有东西),如两岁半的孩子
案例:“不,你要等”让孩子学习等待,能吃得消,不可能一切都有,对孩子可以说,而对大人有时候是不能这样说的
大人希望孩子服从,但没有给时间,大家需要时间把自己的权威建立起来,大人对面谈有意向,如魔术
电视是智力的吸尘器
家长希望分析师替代自己的位置,跟孩子说不
孩子用他的聪明绕着家长渴望被服从的欲望
移情的能指:语言让移情出现
来访者为什么而来:在一个完全矛盾的空间里,跟一个陌生人表述跟最亲近的人都无法说的东西,这个点会帮助我们在接待来访者者时可以投入
一个细腻的分析不是一个凭空的捏造,而是换一种眼光
某个时间里面,来访者的语气变了,注意颠覆时刻,时间会动,直到可以练成一条线,可以辨别出第一个时间:如照片的快进,很快,昙花一现,一闪究竟是什么?(无意识凸冒)
孩子用脚尖走路,在另一个时空走路,漂浮移动的时空
案例,头戴围巾,很漂亮的女人,绕着不想说出一个字:“病”字
寻找……的念头
发现的东西和发现的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他会这样做?
切断一些东西(拉康派分析时间长短不等)好留给对方料理自己,自己出了什么事
切断是为了阻止分析师自己太快判断,预先判断(偏见),对分析师本人是非常危险的
第三步:最花时间的“互相定位”,和生态学相关,如哺乳动物,失去了很多触觉能力,再怎么丢,体内留存足够的触觉感,在关键时出现
14:00—17:30
五步骤:
1、闪电般发生的,一眼,一见,如过道中接待病人
2、开始翻译闪过的东西;
3、这个时间最长,互相认识,了解,因我们是人,彼此定位的时间里,彼此说话,在讲述的故事里进展,不会随便讲,实际上是自我保护,一边表达自己,一边掩饰自己感觉羞愧的部分,往前走时,会引起对面人的回应,我们给予对方的也可以让对方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因此这个时间成为“互相定位”的时间,通过讲话互相了解(动物是通过嗅觉判断),绕开的过程中,会有事情发生,要与对方起舞。
4、如动物界中的敏感期,共同回忆(共忆),如出生,镜像期,俄狄浦斯的危机,如来访者认自己的分析师是自己的一样,验明,验证
5、分析师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对方,来访者通过回应来验证分析师的感受
案例:
一次性面谈:一个如妈妈小尾巴的孩子,说话慢,还差半年上学,感觉不到孩子有问题,孩子一直会决定自己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有两种妈妈,一种是感觉孩子不听话,不服从,同时也会有这样的妈妈,分析师问:你想不想来见我?孩子答,不想。画了一副画,看看孩子怎么表达,因为孩子不说,所以有妈妈讲,长期和丈夫分开居住,把丈夫的名字给了孩子,丈夫不认孩子,但同时,孩子一直在出生,同时孩子继续画画,海,船,太阳在船底,船把太阳压碎了。有趣的是,孩子有本事用他的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恐惧,怎么有可能学习说话呢?如果说话是很危险的,在这个案例中,敏感时刻是孩子制造的,画让妈妈惊讶,让妈妈表达自己的婚姻,和丈夫的关系,但并不清楚这些和孩子的情况是相关的,希望妈妈给的回应是(第五时段),最好由妈妈自己说出:“啊,原来他什么都懂”,让妈妈自己明白自己与这件事情(孩子的问题)是有关系的,孩子在受着某种煎熬,孩子的负担算到自己身上,我有一定的责任,孩子需要这样的承认,他才好发展出自己,这个孩子不是精神病
1.第一步:一个镜头,图像,:一个硕大的妈妈和一个小老鼠,小老鼠不说话,一切都在防御当中,一个堡垒
2.第二步:想象中的思考,寻找各种点来思考,酝酿的过程
3.第三步:互相定位,问:“你想来见我吗?”孩子说:“不”,妈妈说:“是学校让我过来的,我不觉得孩子有问题。”
4.第四步:孩子用画来决定敏感时刻,孩子为自己做了这样的事情,
5.第五步:孩子的画给了妈妈说话的空间,妈妈开始表达,允许孩子找到自己在支撑点
与孩子工作的特殊性,双层的,一方面,孩子很快可以抓住关键的情况,可以用形象表达出来,但父母是带有防御性的讲述自己的故事,孩子比父母快的多进入情况,给孩子建立一个支持的层面
孩子的精神病性的问题,如锅盖,盖着妈妈的精神病性的问题
所有初次面谈都包含镜像期的元素,9-18个月孩子时被抱着在镜子前看到自己,会吃惊,回头再看看妈妈,妈妈一般会告诉孩子:这是你,同译,赞同,认可,如敏感时刻,是一种领悟,对一个情况的领悟
爸爸妈妈回应社会(学校)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成长起来,时间是由孩子决定的
敏感时刻可以浮动,层面可以不同,越完成的充分,转的越好,越充分
咨询师邀请妈妈讲,孩子心理就知道,咨询师理解了自己(默契,相遇时刻)
妈妈认可父亲的位置,父亲的象征性意义才可能实现,需要妈妈把爸爸带入家庭中
16:10
和婴儿的工作:新生婴儿也需要我们,取决于生活的背景
案例:
资料:18个月的孩子,妈妈是非洲难民,父亲失踪后出生,两个大女儿生病,妈妈来分析,说,我们活的太难了,需要你,预防性。
过程:孩子自己走进来的,给孩子纸和笔,6-18个月客体与自己开始可以分开了,同时是可以交换的,观察孩子的方式,所有的都是重要的,发生了一些互动,我发现孩子对拒绝,阉割是没有危机的,孩子有很多方法(物)来消化阉割,同时进入到人和人的关系里,并且有模仿能力,会讲的唯一一个字是“爸爸”,于是问母亲,孩子是否知道父亲的事?母亲说,不知道。同时孩子走到了一个角落中,好像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了,有点失落的样子。
我跟母亲说,需要你跟他,他才明白呀
妈妈:姐姐问过我,我会说,但他没问过呀,我就没说
孩子不说话不意味着不懂,需要家长跟孩子说,她就懂
我跟孩子说:你需要妈妈跟你讲讲爸爸的事,孩子打了个喷嚏
妈妈:在我们这个地区,有个说法,小孩子如果打喷嚏。说明我们说的话是真的,所以敏感时刻很不可思议,孩子是在文化中,这个时刻很明确,让孩子被认可为是一个“会说话”的孩子
我:确定孩子需要妈妈说说爸爸的事情,这个结被真的系上了
背景:反叛者闯入家里找爸爸,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只留下妈妈和两个女儿,在女儿面前被强奸了,因此没有讲过这个故事,18个月是,孩子做了一个干预对妈妈,让妈妈回头想
我当着孩子面说,不是要全面进入细节中,可以对孩子说,自己经历了很难的事情,我会在自己准备好时告诉你,孩子爬到妈妈膝盖上画画,妈妈哭了
帮助对方住到自己的话语里,重点不是说出来,而是说出真的来
孩子与生死最接近,所以会很快感受和反映,分析是把孩子带到人世间来
犹太人的谚语:我们都有同一个东西(人中)出生时天使来过,把手放到人中的地方,做出“嘘”的动作,如同天使对孩子说,以前你什么都知道,现在你要忘掉
小故事:16个月小姑娘总是尖叫,可能是孤独症,很艰难,妈妈完全精疲力竭,爸爸生病,整个家庭都很难,孩子会说话,但父母感觉听不懂,孩子就会更尖叫,为了孩子能睡觉,爸爸抱着数到800,后会睡觉
敏感时刻:某个时候,她开始说话,我听不懂,对方又尖叫,绝望,我迷茫了,我说:你这样我无法懂你,但懂了你爸爸妈妈生活在怎样的情况下,即便我听懂了,你也会发现我们会误解你,因为绝对的真理是不存在的,我现在只能这样和你说
发掘家长的潜能,通病是没有办法理解自己的孩子,所有的思维都凝固在了一个现实,不能思考
妈妈先说话,讲述自己,原来家里有一个残疾孩子,这个孩子会占到家中的所有位置,孩子出生时姐姐报怨妹妹的出生占了家中的位置
父母需要一个想象的世界来想象孩子,在差异中建立他自己的意识,创立属于孩子自己的语言,完全不是我们想象的,而孤独症的孩子没有这样的空间,邀请父母来体会用什么方法来想象孩子,在此基础上来想象孩子
9:00-12:00
特里斯坦,加尔齐亚,峰思院长
精神分析与教育学:教师是陪伴读书的人,自己同时也学习到知识,陪伴孩子走向知识和人类文明,教育与照料
焦虑与担心;只操心孩子的未来,成功,结果是很迅速的排除在外,紧张就取代了关注(法语中相似的两个词),家长以及教师都承受着这负担
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摆脱占有他缺乏价值,各种各样的诊断锁定他的身份标签,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体会学习,作为一种经验来体验,只能从孩子所在的位置出发,从他的角度考虑,意味着要部分超越焦虑,抑制,作为整体的孩子
对孩子的治疗以及精神分析
1.孩子本身独有的历史和周围环境相互关系
2.理解与动力倾向
3.多学科团队:
对欲望中的承认以及移情中的位置的承认
在权威与服从当中选择一条道路,自由与约束中寻找一条正好的道路
以平常的不幸唤醒神经症的悲惨(太快乐原则(之外)不存在超越)
死之冲动:这个现实立场经常被人误解为悲观的,其实是精神分析不再承诺月亮给世界上的人,不能指望神经症的悲惨去除掉(从病人的话中来寻找)
精神分析用梦,但不承诺梦
临床中有的病人会无缘故旧病复发,佛洛依德发现这个现实性,借用生之神与死之神,开始酝酿出死冲动(死本能,两次词一直存在混淆)说,此说法可以区分出人与动物的区别
滑入到一个地方,一个很危险的地方
攻击与挑衅是一种生的冲动,是一种临床表现
冲动在生理和身体边缘存在,很难解释死之欲望,不是一种冲动的模式,而是一种理论工具
爱恨是相结合的,除非精神病性抑郁
佛洛依德曾经以为有一种精神分析式的教育学,后来不再是教育者,而是相信陪伴,自己的欲望不要超越到孩子那里去
我从哪里来?----孩子的冲动(在第二个孩子出生时提出),在孩子与周边关系发生变化中产生的,好奇心是从性好奇开始的
如果教育是排除看到的问题(障碍),而不是了解更多,其实是抹掉了孩子的欲望
精神分析式的精神病理学,是针对症状的动力性理解
有两种抑制;
1.纯抑制(原发抑制,属于防御机制),允许对焦虑的躲避,同样可以让人立足于现实,是正常的抑制,以社会形态生存的基础,依赖于自我用侧向投注的方式使能量分流,是自我的运作,能量被转向了,转到了备用线上,被抑制但没有被抹去,被储存了,拉康也说过:放入博物馆。被博物馆保存起来,总有一天会被展出
2.症状型抑制(继发抑制,与症状相关或再生的,是症状的后果)无论症状是什么,如强迫,思维的抑制是次生性的,也可能是怀疑和孤立直接制造的,或歇斯底里的瘫痪相关联的抑制,或恐惧症(如小汉斯)马取代了父亲,阉割焦虑引发的恐惧,先有焦虑,然后才不敢出去,因此行为受到局限,故是次生的,症状性的抑制
3.从治疗角度说,第一种更难找到切入点,更难取消,纯抑制经常是很小时就已经形成了,如临床中很多孩子的情况,被人认为是重型智力缺陷,多半是纯抑制,是假性削弱,是抑制发生的太早或者太深,欲望中的主体性被大面积泛化的抑制所打击,暴露在极端焦虑的不可想象里面(如进步就要分离)
案例:一个女孩,听不进东西,学校中很少与同学来往,不说话,分析中孩子什么也不做,广泛性的抑制表现,用很多时间听孩子,但对方什么也没给,分析师想可以做点什么吗?我建议演戏,她演一个小姑娘,什么都不说,她笑了,在某个时刻,她开始写东西,分开,包好,然后说了第一个字:“不要看”(注:在机构中接受全面的治疗,不单单是分析),后来慢慢学会写字,读书,再大些到私人诊所接受治疗,与平常分析者一样,没有任何的抑制了。
这类工作需要治疗师作为个人投入在里面,如锁进婚姻关系中,经过创意和耐心,转换各种途径,挪动被抑制的潜能,纯抑制会经常泛化,所以时间会很长,咨询中经常看到的儿童表现的不是这种抑制,孩子会凝固,刹车,锁住在知识面前,如儿童神经官能症,三岁开始有个强性刺激阶段(如孩子是从哪里来的),性好奇是求知欲的基础,是智力启蒙的主要动机,性的思维活动与对知识的饥渴,紧密相连,度过这个阶段,有三种可能性对求知性开放:
1.把抑制转换成求知欲
2.强迫思维方式,思维色情化的方式
3.《抑制症状焦虑》《达芬奇的童年回忆》佛洛依德,没有摆脱压抑或者抑制,而是升华得到实现
佛洛依德:当本我与自我有冲突时,抑制是种保护措施,一个是面对超我,理想我的种种苛求;和抑郁与哀悼相连,强加给主体精神性的工作,霸占住自由的能量
如学生对学业望而却步,其实是抑郁式的表现方式
1.没有得到认可和价值感,因为学习成绩会让学生想满足家长,相当于乱伦诱惑层面,潜意识就会打击,不让其走远
2.燃起了俄狄浦斯竞争,超越父亲(象征性),潜在的报复心理,通过好成绩来杀死父亲
3.宁可自己满足于一点点成绩(禁止自己获得知识),而不被理想的期待,保护内心里的理想,如果成功,对家庭文化来说,是种打破,有种自我抑制,就是对家庭的抛弃,宁肯说不,不想超越家庭
4.有种孩子,过了俄狄浦斯期,仍然有令人担忧的方式,仿佛进入知识可以很真实的威胁到自己,对这些人来,这种抑制对应于禁止自己知,道,回到家庭中应该装做不知道的真实因素,如果真的知,如虐待,滥用,重病,孩子会意识到危险,会感染到整个知识领域
精神分析让临床可以很细腻,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主体无意识的欲,怎样涉及其中,一、一适应主体治疗方案
案例:九岁男孩子注意力障碍,摸手边所有带边儿的物品,与父母房间的门槛有内在联系,象征一种对父母房间进入的禁止和抑制,泛化到对知识的禁止进入,一旦进入自己就不在场了
所有起点都来自于问题,关于性的提问,如出生,性别,求知的好奇心,如去“追杀”冲动,过早引导孩子看,听,触觉感官,都涉及性欲,这些快感是用来了解世界的,其实过早抑制其探索欲望
14:00-17:30
医疗心理教育中心,综合临床会议,不是行政性设置,定期见面,两个小时左右沟通一个孩子的感受,精神科医生,社工,分析师,教师,正音师(帮助孩子发出声音)、等多人员职能汇总的环境
法律16条定义,整个队伍的组成,给孩子不同的治疗,尤其是精神分析室的治疗
精神分析室的精神病理学会展示给我们看,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冲突,,病人的故事,这个主体在关系和语言中是如何注册的,所有这些复杂的因素,关于无意识假设和每个个体欲望中的纬度以及人类关系特有的移情关系的纬度,在病人与医护人员中间有无法比较,同时是可期待,硕果累累,精神分析可以是最严谨的工作
分析师要允许真的说出来
谁投入到这里,什么投进来,投到哪里去?移情的效果靠语言来实现,为了孩子能够说出来
案例:23岁男孩,由家长带来,一直不说话,初次见面结束后,分析师想把下次见面安排在一个月后,但男孩抢先说,一个星期(此刻,便是语言的一种相遇,一个签署(婚约的过程),在这之前,分析师以及签上了)----话语的契约,分析师的犹豫分担了孩子的犹豫(沉默中,孩子抓住了这个犹豫,其实他在寻找一个地方可以让自己在,孩子投入了自己被接纳的需要,心不在焉其实是防御的呈现,此处有个“挂钩”,弗洛伊德最早起的说法,但分析师不肯定自己身上有什么可以让对方抓到,这个互动中,怀疑被倾听到了,被说出来了,被读出来了,与孩子真正的问题相连)
如何在会议里每个人都讲出各自的事情,是会议的目的,每个人都要说,都要听,进入到两种角色中,每个人要为自己而说,把自己展露出来,不是督导会议,此刻其实是在构筑一个幻想的孩子,离孩子是很远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见过孩子,TA在听什么?局外人听,判断,允许自己脑子里有问题冒出来,保持每个人的独特性,自由,想说什么,不想说什么
理想的综合临床会议,重要的是面临这些问题(怀疑,讲述孩子的困难,听到,与理解的困难),以不同形式出现,尤其是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才有可能出现“意外”,等待一个不期而遇
说出真相的可能性,是以接纳我可以做的出来,说的出来,同时可以不说为前提的
不说的可能性带我们去两个不同纬度沉默的理解中:
1.满的沉默:不肯说,保守,自己闭嘴,把想法关在脑子里
2.空的沉默:留出一个空间,没有东西,什么都没来,也许在等待一个东西变成可以被意识到的,语言就此冒出来,无意识冲动沉默,或者是性的沉默,意味着,有欲但没有字可以被想出来,话语会发芽
重点是把话语产生出来,问题生出来,围绕孩子产生一些意义
一个被充分分析的分析师,在分析中不会有自己的求,而是被对方的欲点燃,被激活
精神分析师之欲:与精神分析相连,这场分析是被病人在情境中激活的,独一无二的,独特的
压抑和延迟的要求,是孩子用来换父母的爱的
通过分析调和与中和俄狄浦斯阶段,升华期,拉康如是说,这是很正常的(抑制),它是可以进入社会生活的基础,是有用的,如上课,将抑制欲变成求知欲
工具问题:带来几个场景(逐字稿),话里有话,跟前意识有关系
接待来访时要注意什么让自己有个意外,不一定要打开(家具),但知道它就在,只是有时候发现我忘了它的存在,有意思的是,我们会忘了我们忘了,让事情变复杂的是,我们忘了这些东西的用处
案例:选举办公室的小故事
背景:拥有一个18个月到2岁孩子的家庭,这个家庭里没有给爸爸多少地位,一个被锁在婴儿车里的孩子陪父母来填选票,孩子要出来,妈妈不让,父亲想解放孩子,妈妈依然不让,后来孩子从车里出来,到处乱跑,最后是父亲把孩子弄了出去
有动态的场景:
1)当孩子(扭来扭去)抗议,妈妈说不,孩子继续抗议,会让人感觉到紧张,占据了关注
2)爸爸出现说:“我要不要带他先出去?”(如果这样大的孩子一动不动,是让人担心的)其实是妈妈不想一个人排队,所以拒绝了
3)情境转换:妈妈询问孩子想出去?孩子就安静了(被妈妈听到了),然后行为变一塌糊涂,妈妈就责备,其实是孩子完成了妈妈当初说的事,爸爸才出现,把孩子带走
等级排列:由高到低:孩子----妈妈-----爸爸,孩子无法用另外的方式做事情
孩子的欲不是服从,而是占有所有的位置,教育不是一种虐待,应该能托起孩子的欲的过程,保证给TA一个信息
孩子只和妈妈之间有问题,孩子时刻要定义自己的极限(界限),自己的位置,妈妈和孩子与爸爸都说不,爸爸服从,孩子很聪明,要坚持自己,结果妈妈服从释放了孩子,孩子把妈妈带到了一个无能无权利的位置,爸爸才能出来干预这个场景,爸爸没有建立自己的权威,这个互动很平常
岩石是光线的障碍物(拉康:阴影是因为有岩石的阻碍才能产生,阳光过不来),岩石就是“不”,是个宝藏
话语就是分离(说是或者不是),孩子于是和世界和人开始发生关系,关系里有是与不是
孩子要建立确认感,于是反复带妈妈来感受一个边界,这个地方妈妈会对爸爸让步(妙)这样的临床现象成为“关系现象”(妈妈要意识到自己与这个现象的关系性)
孩子在寻找妈妈在告诉他,哪个位置是我们真正的关系?(阉割场景)
孩子找到那个确定的场景时,自己就会安静下来
母婴音乐,在婴儿出生时就会发生的事情,缓和出生的惊吓
临床的事实
案例
背景:五岁孩子母亲本人要来咨询,罕见,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家里如有人建立规矩,孩子会用头撞地,对分析来说,这不是临床事实,而是临床信号,第一次面谈时孩子很快进入移情关系并表现出来,(2岁半时父母分居,房子很小,如同一个儿童房,上下铺如宿舍)妈妈描述的每天生活完全围绕孩子需要展开,孩子有嘟嘟(这是一个信号),妈妈没有听到孩子的音乐,每当孩子哭是,就被奶嘴堵上了,分析师问孩子吃饭如何,妈妈给了一张食物清单(又一个信号)。
孩子没有遵守工作室的规则,分析师反复告知什么是禁止的,此刻,母亲完全不参与,什么也不做(又一个信号)孩子抢夺笔,妈妈笑(类似精神分裂性的笑,妈妈没有理解不给笔是个禁止)分析师问妈妈:“你是不是在暗示孩子,他可以这样来强东西?)
如母婴关系好,妈妈会敏感的回应孩子,妈妈能区分孩子声音中不同的含义,如没有这个微妙区分,大人给孩子的教育便跟驯狗一样
陪孩子入睡是很好的事情,这是另外的信号,如要一个孩子成长的好,要会学习区别一些差异
儿童绘画步骤:
1.大面积涂鸦:占地方
2.基本线条(摸,闻,孩子依然停留在体与体的联系上,脱离不开)
3.如蜗牛般的线条,线条无法关闭:主体的定位开始建立,有个核心的位置如主体
4.线条可以关闭,但不圆
5.如太阳的圆圈,向外拿取,如触角
随着年龄以及精神世界认知时间的完善,图画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更丰富,有性别区分等
如孩子的绘画无法对应,则是临床的信号,很多微笑信号都提醒我们要注意相关含义
精神病的诊断,不是宣判,而是让我们来确定这些元素,如何调动父母亲的兴趣,他自己和孩子的困难是有关的,为了更好更早回应孩子的情况,组织安排孩子的社会和学习生活
迎接孩子:对出生的孩子说“你好“,孩子会哭的少些,有的母亲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主体存在,而是自己身体里的一个碎片,这会产生很多后果(比如孤独症,与话语的关系病态的环境)
给孩子命名
精神病孩子会画画,但和正常人不是一个逻辑,孤独症孩子有爸爸妈妈我的概念,无法定位,与他人是分开,没有关系,没有话语,从来都不是父母的错,而是一个巨大的不幸
孤独症:无法通过五官(所有的方向)遇到别人,失去了建立关系和交流的可能,天才的孩子,对移情和知识没有任何阻抗,被知识侵入
镜像期:让孩子与他者分开,如镜子中的孩子,被妈妈说:“这是你”
能够分开(母子女)的是父亲,如和妈妈是相连,似血肉,父亲能分开两者
孩子的出生是父母的欲制造的
让孩子独立成为人,要把他放到原始场景(做爱)之外
大他者的位置:所有权利都是他的,孩子就会质疑他者的位置,凭什么你拥有这样的权利?
当两个人说话时,会不由自主的进入对方音乐,会改变我们的语气语调
有妈妈气味的东西,可以打开孩子的嘴,这是基本的话语,靠感染的机制实现,吃饭得到如字典般的回应,就象精神病性的话语
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语言表达紊乱了,通过别的方式表达,是一种更加个性化的流通(在身体里)
孩子成长中,有个时间是让孩子走开,不是完全占有孩子
孩子会用一个症状维持住一个张力
有两面镜子,一个是精神病性的,在制造空洞,没有办法拉开距离,是同一个东西,另一个是神经症性的,镜像期是个中枢时刻,不然,就留在了那里,有很多恐慌,或者穿过,跨过,经过这个时期,便来到相对悲惨的时刻(神经官能症)
案例:
背景:父母来自不同国家,两个极孤独的人,妈妈跟孩子(五岁)说俄语,很瘦,有点象厌食症的感觉,爸爸说阿拉伯话,爸爸后来突然不说阿拉伯话,开始说法语,孩子会说很多话,自己模拟打电话场景,沉浸在自己世界里。
孩子的症状:一气呵成的笔迹,中间不间断,象一条线,没有断开的地方
分析师的话:通过看一个有困难的孩子,看到他的父母那里发生着什么
现场:看到妈妈的脸很黄,也许月经已经没了,头发有些粘连,父亲很漂亮,极活跃,有些多动症,类似躁狂,他占有了整个面谈,说话过程中孩子突然就睡着了,类似休克,癫痫症状(中断,断裂,话语的象征)
某次,分析师不让孩子在这样睡去,
孩子说“那我走了”
爸爸说:“要走就走吧”
孩子说:“把汽车钥匙给我”
爸爸如逗小狗般逗孩子,分析师说:“马上停止这样对待你的孩子”
爸爸说:‘为了大家可以笑笑;”
分析师:”你跟孩子在玩什么游戏?”
攻击性行为的鉴别,定位,命名和含义
一个常态(正常),边界,人和人的边界在哪里,两性之间什么是合法的?后果是界限不清,不再确定
我们对孩子的意向发生转变,在争议之中
首先要区分行为表现,其实是挺复杂的,鉴别具有很丰富的意义,对未来的世界都具备影响
所有的攻击性行为不一定是都是变态的,但可以用精神病性解释
求生环境决定一个人最原始的防御机制,会产生一些暴力,不能单依靠法律警察,也要依靠其他职能性角色的介入
将行为精神病理化,也许已经超越了“心(新)的语境”
紊乱,错乱,障碍等词汇已经大大扩展,蔓延到各种论调中(言语中)
个体的障碍行为其实也障碍了周围的环境与社会,对社会的自我诊断,成为青少年被否定和抛弃的原因,与其说是孩子紊乱,其实是社会机构无法回应造成的局面
有些行为障碍是更深处的精神痛苦,症状选择了一个洞表现出来,通过言语象征无法达到,想不清楚,选择用直接立刻的渠道排解,这样便引发了洞
出轨的青少年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象征性的被剥夺了渠道,被剥夺了武器,是自恋型脆弱的孩子,在他人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一定困难,同时是值得拥有未来的,让成人恐怖的孩子,首先自己是在恐慌中的
对挑衅型的孩子,其实经常在绝望中,在毫无指望中求索,对安全的依靠,寻找一个结构性的身份定位,结果是越具备攻击性对环境,环境就会更排斥他(招来排斥),就越会被控制在缺乏安全和排斥的环境中,螺旋形的恶性循环就形成了,有必要召唤第三方,安置住一个轮换,目的是能放下一一相对的想象关系,避免受到合二为一整体性的感染,孩子因此有机会去体验(而不是告诉)里面有很多可能,在这里,他不会摧毁别人,别人也不会摧毁他。
更重要的是,别人不会容易的摧毁他,让他在外面过过(感受、体会),重新找到信任感,(1)每个人个人的思考能力(2)集体创造力的可能性,信心不是靠说而建立的
象征纬度的在,现,如同有第三方功能纬度在,当事人双方就可以思考,有空间和空气让自己可以活下去
痛苦的面对性接触(身体达到了成熟期,过了青春期,会和其他人(另外的性别)接触所暴露出来的,不完整(我是不完整的)和种种缺陷,在自恋中途突然被动摇了
自恋:在青少年期,尤其会重新出现问题,因为他与外面相遇的过程中,原来确信的认同(想象,如王子与公主),被颠覆,于是后面有个自我提问:“我是不是被爱的?”,只能在这里烂,才能出现什么东西
语言无法流通,得不到理解,会把青少年推向一个边缘(攻击性等)
青少年很难把过去现在将来所联系
移情:现实性移情(行动中的);同时的(同节拍,现在,这里,当下)
怎样改变相同(自我)同时保留相同(自我),尤其是怎样放弃多种多样的幼稚性(没有矛盾)的行动;法语俗语: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要承认(担当)一个时间流动是存在的,做的事情是要有后果的,从可逆到不可逆的过程,是可以被定位的,从一个孩子到成人(转折点),青少年没有对这个经验的整合,以持续失落为假定,接受时间不可逆转,是个考验(失落的考验,类似阉割的概念)
少男少女还不知道这个价值(做出行动的价值),打上了一个印记----变化(失去),害怕行为的象征性价值,如刀刃,割断,自己要签字(我做的)----象征性的签字,这个动作从童年离岸而去,反之则抽出自己的承诺(出轨),或者马上离开,行动优先,或者上演(诱惑到大人)成人会把孩子的上演当作现实看
青少年行动中想象功能具戏剧性,而非悲剧性,敢去冒险,活在不死的境地(想象中可以死),想象功能的纬度被成人误认
如果在童年幻想中有死亡,在青少年中就有谋杀----温妮科特
长大本身就是攻击性的行为,因为长大就意味着要取代父母----温妮科特
你种下一个宝宝,收获一个坟墓----温妮科特
离想要的对方越近,局促不安就越强烈,把这个能量投递给他人,想要一个回应(一句话)-----出位(拉康),这时,象征纬度是在现的,无意识召唤,症状价值的解析,有意义,但要解释,要听得到
上演的东西在等着观众看到,听到,解释
出轨:攻击性行为,抑制不住的,逃脱主体控制,拉康:它通常发生在一个巨大困难时刻,如精神错乱,主观性被完全错乱时,人本身就缩到这个行动中,只是个活动的身体而已,在象征层面之外(缺席),语言缺乏,最原始,如一声喊叫,等你给他意义(一个赌注),看是否能建立一个主观性
爱自己,承认自己,具备这个能力,自恋方成熟,能不能被你看作什么什么人?定位自己是什么人,被当作这样的人来爱
14:00-17:30
多动症不足以概括(定性)孩子本身,或称自恋障碍(不是所有的孩子)这些孩子曾经体验过很多被抛弃,停止等
身份定位1:寻求在他人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行为障碍在要求别人来告诉他,他是谁!我能不能有一个位置,在你们中间?
身份定位2:我是谁?怎样的自己?这样的自己是否是可爱的?用这个面貌值得被爱?以自己的样子存在,被爱,被接受,被迎接?
打开扇面,
出轨是主体的消失,出位则是上演,搬上舞台(指定别人帮他解释)
电影《类妄想》《类妄想公园》,青少年期的隐喻,指精神错乱带偏执妄想,但未结构化,表现的是青少年有这样的一个点,没有结构化,但带有精神病理性的过度,被不同的结构穿过,要自己走过这些困难的时刻,过程中有类似的表现,主人公是个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扣住的人,有很多幻想(梦想),一堆焦虑,一边是肮脏的世界(伊拉克战争),一边是离异的父母(家庭在动荡中),他的喜好(滑板)会给他一个临时的点支撑自己,爱好如翅膀,可以远离痛苦的现实,过度的场所和时空,在被抛弃的地方游移,(似铁轨的交叉点)运动中的地点,把身体放进去做尝试,如入教(入社团)通过感受类似游牧领地的建立,进入社会……
所谓的创伤是在第二时间中被感受的,会带来极度的恐慌(被抛弃)
能把自己交给他的人
提问:
签字:承认自己,承担这个事情是自己做的,写信则不同,因为那样自己要讲故事,如工作中让来访者讲述自己,是把故事放出来(讲出真的来),是双方一起写一个情节,真正存在,又保持距离,文字是寄给咨询师的,有地址,咨询师是接收方。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