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夫《客体关系入门》

  • 2014年12月31日
  • 德中心理

 

萨夫《客体关系入门》

——当代精神分析理论读书摘要

不论我们了解与不了解客体关系理论,它都存在于生活中

萨夫《客体关系入门——当代精神分析理论》读书摘要

第一部分 英国客体关系理论概念回顾

第二部分 实践中的客体关系理论

第三部分 运用和整合

第一部分英国客体关系理论概念回顾

第一章 自体与其客体

1、独立学派和克莱因学派有共同的特征,即关注生命的前三年——在分析理论中相当于俄狄浦斯前期——并且强调婴儿从母婴关系的体验中发展出来的心理结构。

2、内在客体是心理结构的一个部分,它形成于个人在早年生活中对重要照顾者的体验,在人格中就记录为那段早期关系留下的踪迹。

3、外在客体是指关系中的重要他人。它可以是指早期的重要他人或现在的重要他人。它与内在客体有关联,因为内在客体是基于与原始外在客体之间的体验,并通过现在对外在客体的选择而得以实现。内在客体也会通过它与现在的外在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得到修改。

4、一些人感到“客体关系理论”这一名称很冷酷、不人性化,他们可能更愿意将之称为“主体关系理论”。

5、客体不是一个非人性化的事物,我们的观点源自于费尔贝恩最初的断言——最原始的需要是对关系的需要(而不是对释放本能张力的需要),以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照顾者作为依恋的客体是极其重要的(而不是驱力欲望的满足)。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基本概念

6、在解决了发育当中的俄狄浦斯问题之后,孩子放弃了想要占有一个家长而杀死另一个的愿望,这时第三个结构——超我便发展起来了。潜意识理论和结构理论没有谁比谁更高级,而是作为了解心灵的有效手段共同存在。

7、如果不能成功应对特殊发育时期的挑战,孩子可能就会固着在哪里,甚至会退行到更早的时期,而与现在的年龄不符。

8、俄狄浦斯情结消除的特征决定了七岁的性格结构,并作为后期心理发展的铺垫:俄狄浦斯情结相关的心理在青春期会再次出现来进行修正。

9、正如艾里克·埃里克森所指出的,当他回顾人一生的八个阶段的时候,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难题需要解决。口欲期,人的任务是建立信任,在吸入和吐出之间找到平衡。肛欲期,人关注与父母的依恋与分离,对自己的排泄物也是这样。性蕾期,我们想要比自己的对手得到更多的崇拜,否则我们会感到羞耻,有时甚至会感到自己不完整。在生殖器水平,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以一种信任的、自由的方式给予和接受爱,不再受缚于想要占有异性父母的强迫观念。

10、费尔贝恩认为俄狄浦斯期的冲突代表了儿童想要让以下问题简化的尝试:前俄狄浦斯期,儿童有两个矛盾的关系,一个是母亲,一个是父亲,两者都是引起儿童兴奋和抗拒的内在客体关系的影响因素。在俄狄浦斯期,儿童尝试通过与其中一个形成亲密关系,而抛弃另一个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开始可能会选择与同性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但在俄狄浦斯中期,亲密关系通常会是建立在与异性父母之间。

11、我们要关注结构当中的意识和潜意识水平。我们工作的目标是用意识和更理智的认识来取代先前源自潜意识初期过程的非理智行为。弗洛伊德指出治疗的目标是让潜意识意识化。

12、弗洛伊德将阻抗描述为来访者潜意识组织的一种功能,阻止潜意识中的内容意识化。

13、我们认为防御是性格结构中的本能部分。相比于阻止潜意识中的力量,防御模式更多的用来将深层次的需要、情感和冲突的表达结构化,同时又能保护个体的弱点。

第三章 从弗洛伊德到客体关系理论

14、弗洛伊德所说的客体是一个技术上的术语,用来描述驱力能量(力比多)期望得到满足的场所。在弗洛伊德看来,内在客体代表了驱力的客体。这与客体关系理论是不相同的,客体关系理论处理的是依恋的客体。

15、弗洛伊德的注意力集中在他的来访者的内心体验,而费尔贝恩的研究重在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在童年时与父母的关系及治疗中与治疗师的关系之间的联系。

第四章 心理结构

16、费尔贝恩描述了内在客体关系中三个主要的分类,一个在自体的意识当中,另外两个被压抑在潜意识当中:(1)理想的客体关系(自体的意识中)(2)兴奋的客体关系(自体的潜意识中)(3)拒绝的客体关系(自体的潜意识中)

17、为了处理内心中无法忍受的焦虑和抛弃感,婴儿将母亲的形象作为拒绝客体而保留在体内,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内射”。在费尔贝恩的理论中,内射是自我在应对无法忍受的痛苦和与客体的分离时最初的防御。

18、自体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原始的心理结构。自体通过纳入重要的、结构性的关系而得到发展。

19、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果总是以诱惑的姿态面对他人,那其实是为了压抑攻击或拒绝的感受而采取的防御。我们也可以看到已结婚的伴侣之间以性亲密来避免不能表达的愤怒感受。

20、儿童是父母性结合产物,也是他们两性结合的代表。作为一个父母双方都有权利的个体,儿童是夫妻间的情感、兴趣和憎恨所依存的客体。

第五章 投射性认同与内射性认同、容纳

21、投射性认同过程的三个阶段:

投射性认同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在投射性认同中,婴儿幻想将自体中危险的部分放在母亲身上来控制攻击,通过这种方式将焦虑输出体外。之后母亲便被认同为了这一投射出来的或被置换了的自体部分。

投射性认同过程的第二个阶段:之后婴儿害怕那种使人不安的自体的感受现在会以一个无法摆脱的母亲形象再次回来,此时的母亲形象充满了令人恐惧的感觉。母亲被视为复仇对象。

投射性认同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现在婴儿通过内射性认同将母亲的这一形象吸收进来。

22、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是能够对这些可怕的感受加以变形,对之进行处理,使得返回给婴儿的形象不会过于毁灭或危险。

23、婴儿也会把自体当中有价值的方面投射给母亲,来保持好的感受。母亲也充满了婴儿投射给她的好的感受,并将自己对孩子的爱和满足感返回给孩子。

24、投射性认同和内射性认同在自体内部是交互的过程,在自体和外在客体之间也是如此。投射性认同即起源于母亲,也起源于孩子。

25、投射性认同和内射性认同的步骤总结:

(1)将自体中的一部分投射出去或除掉。

(2)在客体中找到这一部分,即将其他人体验为是自体当中这一部分的具体化,不论这个人是否是这样的。

(3)吸收,并且变得像被投射的客体。

26、伴侣之间相互选择对方是因为在他们的人格之间有某种程度的相符,这使得他们能够同样地在对方的身上发现自己的自体当中丢失的部分。这可能是自体当中受保护或受贬低的部分,而对方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体中相应的部分。

27、在健康的婚姻中,拒绝性的模式没有定期的被加强,这是丈夫会建立起一个改善了的拒绝客体与兴奋客体的模型而这使得他在妻子面前的表现更主动、更成功。

28、内在夫妻是一个心理结构,通过孩子对照顾者的体验来获得。

内在夫妻有很多层次:(1)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在夫妻被看做是喂养的两个人;(2)肛欲期,夫妻双方似乎参加了为争夺控制权所做的斗争;(3)俄狄浦斯期,夫妻成为了一个客体,充满了兴奋和对原始景象的畏惧,有时充斥着孩子因为被排除而感受到的毁灭性的愤怒。

孩子可能会很贪婪的破坏内在夫妻,以占有他们好的地方。有的孩子可能会很害怕这样的力量,从而将之排除出意识之外。也有孩子会尝试将夫妻分解为父亲和母亲,并通过与其中一个父母形象相配来替换原有的夫妻。正视父母的关系,并接受在这种关系中孩子是被排除在外的,这对于发展一个分离了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自体感受是至关重要的。

29、婴儿无法处理这些焦虑,就把他们都丢给母亲,而母亲在婴儿所幻想的母性中则要“遏制”这些焦虑,并且不会被攻击力量所摧垮。儿童所幻想的母性形象使婴儿有可能将所体验到的无序成分转换成为思想,然后母亲将婴儿难以想象的焦虑以一个更有序的、可容忍的形式反馈给婴儿。

30、克莱因关于潜意识中内射性认同和投射性认同过程的概念使我们治疗行为的概念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第六章抱持性环境

31、温尼科特还提出了其他一些概念,这些概念在理论和临床中都很有用:母婴关系的核心、客体的母亲、环境的母亲、心身的搭配、过渡性空间和过渡性客体,以及真实自体和假设自体之间的契合。

32、母婴关系是婴儿长大成人的背景环境。

33、人的一生都可能会因为新的关系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最初的关系总会对人格结构发挥持续的影响。

34、一方面,母亲形成了婴儿成长和发育的背景环境,他称之为“环境的母亲”。通过提供“手臂—环绕”的关系,环境的母亲将婴儿抱在自己怀里,为婴儿提供保持营养、着衣、温暖和安全的条件,以及照顾婴儿的躯体和情绪环境。

35、在环境的母亲的庇护下,母亲提供给了婴儿一个直接的客体关系。温尼科特把这一方面称为“客体的母亲”。这个母亲是婴儿爱恋、憎恨、兴趣和渴望的客体。

36、在与作为客体的母亲的关系中,建立内在的客体所需的原材料被提供给婴儿。通过体验环境的母亲与客体的母亲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体的母亲与婴儿之间的关系,婴儿就可以发展出内化了的客体关系和自体的感觉。

37、在过渡性空间里,婴儿要越过逐渐增加的躯体距离与母亲发生联系。在这里,婴儿能够自由的去发现母亲所提供的东西,仿佛是婴儿自己的发明或创造。温尼科特说,我们必须从不质疑婴儿去解决是由母亲给予的还是由婴儿自己创造的这一似是而非的矛盾。我们始终尊重婴儿对分离的幻想,以此作为真实的自主性及过渡性空间的创造潜力的基础。在此空间中,婴儿有过渡性客体,如喜欢的泰迪熊,这些是完全属于婴儿自己的。而同时这些过渡性客体也代表了母亲。通过与过渡性客体的相互作用,婴儿的表现就好像是可以完全控制客体的母亲。

38、科尼温特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核心,它来源于我们生物学上的天赋。他称之为“真实自体”。“假性自体”是自体的照顾者部分,它保护着核心,也让自体有能力适应他人的需要。这个“假”不是指伪造或不值得信任的意思。它只是简单的掩盖了真实的自体。在病理中,假性自体因某种程度的伪造而变得虚假。在健康的情况下,假性自体并没有与真实的自体分裂开来。假性自体与真实自体之间配合得好,对于维持个人稳定性和整体性来说是必须的。

39、温尼科特提出的术语“抱持”和“掌握”,在可观察的外在过程中是可见的,而比昂提出的术语“容纳”描述的则是内在的过程,属于思维的范畴。温尼科特的术语涉及人际间的方面,而比昂的术语则是两个体间的内心维度。保持和掌握与管理母婴之间的空间有关,而容纳则是指母亲内心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母亲处理其婴儿的焦虑。

40、作为客体的母亲为婴儿提供了一个亲密关系,而作为环境的母亲照顾婴儿生存的环境以使婴儿感到安全。同时,母亲的内心中也在进行着一个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吸收并转化,用比昂的话说,容纳婴儿所面对的不可避免的焦虑。

41、波拉斯在描述内射和抽取内射的过程中,将投射和内射性认同的概念提到了新的高度。在内射过程中,父母将自体的一部分插入孩子的内心中;在抽取的内射过程中,一个人窃取了另一个人心灵的一部分。

42、简单的说,内射是父母的一部分进入孩子的自体,压制常规的防御,并侵占自体的某一部分。当由“背景的母亲”提供的保持环境存在缺陷,“客体的母亲”直接的侵入孩子,并且过渡性空间也崩溃的时候,内射就会发生。过于敏感的父母的投射也会成为内射。

43、孩子吸收了他内心中被否认的那一部分,即来自于父母对不可忍受的退缩和不活跃性的投射,而这必须通过药物滥用消除,结果只会导致退缩和不活跃性更加强烈。为了从滥用的习惯中恢复过来,孩子们必须返还被否认的投射,重新在他们与母亲的关系中引入退缩和不活跃性,才能成功与母亲分离,并最终找到他们自己的力量。

44、比如:一位学习很用功的女性,在得知一次考试没有通过时心烦意乱,抱怨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她的丈夫对她的处境深感同情,却没有去安慰她,而是责骂老师、管理部门和主考官,他的责骂如此地不客气,以至于她自己的愤怒都没有了。丈夫过度认同了她的愤怒,解除了她愤怒的情绪,同时也取走了她用以申诉的精力。这是一个简单的抽取性内射的例子。当父母一方总是不停地这样做,孩子的自体会受到消弱。

第七章位态的概念

45、克莱因描述了两种基础位态,偏执—分裂样位态和抑郁位态。这与弗洛伊德关于性心理发育阶段的观点是一致的。克莱因通过对母婴关系的研究得出了她的观点,并在移情中重视。无论在临床监督还是在对母婴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讨论中,她的观点都显得生动。

46、偏执—分裂样位态存在于生命最初的几个月里,这时婴儿面对着几乎最严重的焦虑,而他的认知加工器官却最不成熟。通过从经验中习得,认知上逐渐成熟,婴儿有能力发展出更高级的功能形式——抑郁位态。

47、在偏执—分裂样位态中,婴儿的关系被分裂和对攻击性投射的压抑所占据。由此产生的客体关系因而也是片面的,其特征是全或无的属性。婴儿把母亲看成好的和坏的,或者更精确一些,好的乳房和坏的乳房,与这一时期婴儿内心中处于优势的部分客体相一致。婴儿对母亲爱恨交加,但爱恋和憎恨不能同时发生,因为婴儿还不能将母亲看成一个整体的人。

48、抑郁位态是从34个月大时开始的主要发展状态。

49、在头脑中同时包容在场的好母亲和不在场的坏母亲的这一新能力,意味着分裂不再是应对痛苦的唯一选择。

50、如果依赖内化的好的客体来忍受痛苦在自体中是可靠的,婴儿将有能力容忍矛盾情绪,为对待客体的方式负有责任而体验到内疚,也能修复造成的伤害。

51、一个比较成熟的人,其功能会更偏向于抑郁端。

52、这两种位态都可以帮助我们应对世界,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偏执—分裂样位态是精神病的基础,但是也能促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洞察,有时是一种适应的不信任态度。抑郁位态使我们能够关心他人,与受到伤害的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人产生共情并补偿他们,能接受失去和现实。

53、抑郁位态并不意味着抑郁心境。它是指人有能力容忍内疚和失去所带来的抑郁,而且能够体验到对客体的关注。

54、“躁狂式的防御”他不是对受到伤害的客体感到担忧,而是轻蔑地控制客体,并否认它的分离,它的痛楚以及由此引起的矛盾情绪。

55、奥格登提出了一个更早的位态,他称之为“自闭—紧邻位态”。

56、婴儿利用与身体上定义清楚的照顾者边缘的客体邻近,定义躯体的自体和内在的心理轮廓。与其他两个位态一样,自闭—紧邻位态在人的一生中也是持续存在。

57、儿童和成年人都在这三种位态之间变换,是从自体首位到关注客体的连续统一体。在最焦虑的时候,我们只关注自体的发育和亲和(自闭—紧邻位态);在更成熟的时候,我们关注完整的、情绪矛盾地爱着的客体(抑郁位态)。

第八章依恋理论

58、鲍尔比强调,人类的婴儿在受到威胁时需要依赖一个可靠地形象。照顾者的共情及对恐惧和抗议的一致性反应是令人平静和安心的。

鲍尔比发现依恋和丧失是中心问题,解决的本质决定了人格的发展和精神病理。他的工作确定了在大多数心理病理条件的发育中,与父母的分离和丧失父母的问题是首位的。

59、安斯沃斯指出,当婴儿在分离焦虑之后寻求安慰时,他们对特定的家庭成员表现出特有的行为模式。

60、父母将婴儿体验精神化的能力是决定依恋类型的最重要因素。

(1)安全感的成人拥有良好反映孩子感受的能力,他们养育的孩子倾向于形成安全性依恋。

(2)回避型或轻视型的成人压抑情绪,否认负性一面,将过去的经历理想化,他们的孩子倾向于形成不安全的依恋。

(3)抗拒型或先占型成人与父母纠缠不清,他们的孩子可以预见是无安全感地亲近而拒绝安慰的。

(4)如果父母是混乱型或未解决型的,他们的孩子倾向于不能组织好自己的感受,对父母表现出古怪而混乱的反应。

61、英国客体关系理论和依恋理论都坚信,人类不是有本能而是由对关系的需要来驱动的,我们不能脱离社会背景来理解一个人,安全的内在感受来自于早年的照顾体验。

62、许多精神分析师拒绝依恋理论,因为它转移了我们对发育过程中的潜意识幻想和本能驱力的关注,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儿童养育经验中的外在现实,这被看成是反精神分析的。

63、依恋关系改变了治疗中倾听的关系,以及我们对移情的解释。

64、我们已经知道内在的工作模式会影响来访者与治疗师建立关系的方式,因此我们将准备使自己起到安全基础的作用,来访者能够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搜索。

65、“精神化”是从研究中得出的一个术语,它对治疗师的活动进行了很好的描述。治疗师就像一个安全的父母,关怀需要注意的儿童,去感觉、想象和理解来访者的体验。当来访者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不断的出现停顿和口误,我们不是假设他在掩盖或压抑驱力的入侵,而是想知道这个来访者在孩提时是否遭受着因为母亲的精神化失败而引起的无法想象的焦虑。

66、依恋理论的研究为精神分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基础,但是它本身不足以来理解婴儿形成的内在客体关系。

67、在理想的情况下,伴侣们将夫妻关系看做一个比任何一方都重要的整体。

68、最坚固而稳定的联结发生在两个自主或安全的成人之间。稳定的联结也可以发生在回避的男性和焦虑或矛盾的女性之间,但是焦虑或矛盾的男性和回避的女性之间不会维持长久的关系,不安全的伴侣会以僵化的角色出现,彼此防御,以支配和服从作为相互作用的方式。

第九章 神经生物学和情感调节

69、从婴儿期到3岁,右侧的眶额叶皮层生长迅速,而且也是那个时期大脑的优势部分。右半球被用来迅速而重复地处理与母亲的交流。

70、左侧额叶专用于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左侧额叶皮层的生长直到3岁才趋于成熟。然后幼儿才从使用单个词语转为使用有结构的句子。

71、在陪伴关系中,母亲和婴儿会在远未达到意识知觉的水平下读懂对方的心思,这比两个成年人理解对方的语言要快得多。

73、右侧眶额叶皮质是潜意识的位置,或者至少是潜意识过程的硬件和软件。这里储存着内隐记忆和程序记忆,以及躯体体验和社会体验之间的联系。它处理与他人通过持续潜意识交流中的投射和内射性交流发生的情感的相互作用。

74、依恋关系的首要性是为婴儿提供一个调节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平台。

75、母亲做出一个足够相似的表情来告诉婴儿她已经接收到了信息,但是也有足够的差异来修正婴儿原始的情感,如调高或调低音量。

76、最初的自体是躯体的自体,之后,自体有了叙述的能力。

77、最成熟的自体的本质是对一个自传性自体的内省性认识,大约到45岁时开始出现。这时儿童可以讲出他们自己的故事,并思考是如何经历它们的。

78、心理治疗真正的价值在于让话语成为体验,并最终达到解决、掌握和理解冲突的目的。

第十章 创伤

79、受到严重创伤的来访者不是用语言表达的,而是用身体失调来表达的。

80、受到创伤的来访者可能会不断地重复看似毫无意义的动作,可能会反复沉浸在日常琐事中,保护自己远离这种深切的情感痛苦。

81我们为治疗充当抱持背景,或是充当屏幕接收来访者内在客体的投射,我们在两者间小心的做着变换。

82、我们既要是活跃的在场客体,代表那些过去曾给予帮助或伤害的形象;也要作为安静的缺席者,代表那些在关键时刻没有出现的照顾者。

83、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移情——反移情的交换来恢复来访者内心世界的形象。

84、帮助来访者重新发现一个自体,这个自体同时也是它自己的客体,即一个可以被探索、被体验、被爱和理解的自体。

85、躯体和心理上的压力可以击倒成熟人格中最好的防御,并导致严重的分裂和对创伤的封装。

86、不论父母怎么不想让孩子分担,过去的创伤常常会代代相传。因为他们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潜意识的方式,传递的是创伤内在的客体关系。

例如,如果父母曾在童年遭受到性虐待,他们会竭尽全力地不对孩子造成伤害,但是他们也会传达出严重的焦虑,觉得性会毁了自己的孩子。

87、随着夫妻开始对治疗师产生信任,治疗师能像他们说明使用墙壁是在逃避让对方受到直接的创伤,而这实际上在他们之间形成了阻碍交流的墙。

第十一章 混沌理论

88、蝴蝶效应:巴西的一只蝴蝶振动翅膀可以引起气象事件的连锁反应,并且最终可能导致德克萨斯的雷暴。

89、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里,新的经验倾向于聚簇成好和坏两类(偏执—分裂样位态),随着学习,形成对客体更加整合的观点(抑郁位态)。

90、混沌模式有更强的能力来适应新的环境和需要。健康的家庭和个体在挑战下对紊乱做出反应,打破原有模式并自组织出新的适应性模式,而受限的家庭只会重复过往无效的习惯。

91、父母的交流模式在家族成员的交流和儿童的人格模式中都会有所显现。个人对治疗师的移情是内在客体关系整体的分形,也是家庭关系模式的分形。

92、通过投射性认同,夫妻把自己的父母想象在孩子身上。

93、像蝴蝶效应一样,一次治疗中对移情的准确解释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与世界的交流方式产生雷暴似的影响。一个家庭成员的改变可以影响整个家庭。而当家庭的整体模式发生改变时,它也对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施加了新的转向力。

94、我们敢于希望一周一小时的治疗就可以产生全天候的显著变化。有时甚至一次治疗接触就可以启动适应性的模式。

第十二章 治疗关系和移情地形

95、客体关系理论将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看作工作的核心。在治疗中,我们的任务是从人际角度对这些客体关系的当前表达进行体验。

96、客体关系治疗技术包含理性的态度,一个关系和一整套心态。它们设定了治疗的框架,并且坚定的保持这一框架以产生深入的、忠诚的治疗关系。这一关系提供了移情—反移情的缩影,其中来访者内在的客体关系随着治疗得以呈现、体验和修正。

97、在客体关系的术语中,“移情”是指来访者的投射性认同在临床环境中的表现。

98、我们将移情看作内在客体关系的表达,内在客体关系通过投射性认同在治疗关系中得到外在的体验。

99、弗洛伊德并没有将反移情的概念发展得如移情那般充分。

100、弗洛伊德最初将反移情描述成治疗的障碍,而现代客体关系治疗师将反移情视作治疗性交流的媒介,以及理解和解释的基础。治疗师被激发的感受和态度形成了与来访者形成关系的内心感受和态度的模型。

101、我们希望客体关系治疗师能够监测自己内在的状态,包括治疗中的感受、思想、联系和幻想,以理清与来访者的关系。我们所希望的是治疗师认真的监测自己,以此作为找到来访者不能深入建立关系这一问题所在的最佳线索,然后应用反移情来确认移情的解释。

102、我们通过问自己“何种移情在何时、何地、如何出现?”来标记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以此来寻找地貌上的元素。

103、“背景性移情”是指治疗师对来访者在心理上的抱持,为来访者提供安全。“焦点性移情”则是来访者力比多或抗力比多自体中某一具体部分的投射,将兴奋性的或拒绝性的客体投射给治疗师。

104、我们可以根据时间(过去、现在和将来)、空间(在治疗中或在治疗之外的生活中)和容纳(在治疗师内心、在来访者内心,或在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的空间)三个方面来对移情进行定位。

105、移情的空间和时间方面

空间 此地 彼地

地点 治疗中家庭和社会中

时间 过去 此地—之前彼地—之前

现在 此地—当前彼地—当前

未来 此地—如果或当其发生彼地—如果或当其发生

106、如果这个女性在诉说她抑郁的事时看起来却很乐观,但治疗的气氛是抑郁的,那么移情包含在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空间和此地—当前中。

第十三章 与其他理论系统和临床方法的关系

107、客体关系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同点是两者都依赖于弗洛伊德提出的动力潜意识,不同的是客体关系理论脱离了经典理论的本能基础。

108、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婴儿与母亲和其他重要他人发生关系的需要所激发。客体关系理论家将驱力看作是从关系的背景中获得意义和能量。他们也注意到了性和攻击冲动在关系背景之外释放的现象,但他们并不将其视为本能,也不认为是建立关系的材料,而是关系破裂的产物。

109、实践中弗洛伊德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有很多技术是相同的,包括通过潜意识来工作,关注情感,重视领悟,处理移情,处理梦和幻想材料,以及通过解释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然而,客体关系理论更强调对反移情的分析,把反移情当作理解来访者人格问题的工具。

110、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都重视内省和共情,自体心理学强调基于治疗师对来访者自体的协调和认同的共情理解,而客体关系理论将反移情运用与来访者自体的部分和其中所包含的各自客体。

111、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内在客体与自体的部分相联系。在自体心理学中,自体包括自体客体。

112、科胡特的理论有效的扩展了我们理解内在客体与外在客体在自体问题所造成的临床现象中的作用,即边缘状态和自恋型人格障碍中自体的分裂。它告知治疗师如何成为这样一个来访者的必要客体。

113、两个理论都同意自体的安全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但是客体关系理论将自体客体作为关系中自体和客体相关性的一种分裂,在关系中自体和客体是本应互为利用的。自体心理学没有探索自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性。

114、自恋是被阻塞的投射性认同状态。自恋的人不能使用投射性认同连续统一体的健康端来发展对他人的共情,在自恋性的自体联系中,自体不能吸收一个合适的客体并于它产生内射性认同。

115、内射性认同是指吸收与他人的体验,并将之运用于建立心理结构。内射性认同发生在自体内部,所以观察起来要比投射性认同困难,投射性认同可以通过它对自体外的客体的影响而被发现。

116、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的特征,对移情和反移情的使用的强烈兴趣,直到最近才在美国的临床办法中被效仿。

117、肯伯格的理论认为分裂是比压抑更原始的防御机制,而压抑被认为是典型的更高层次的神经状态。而在英国客体关系理论中,分裂和压抑都被认为心理结构形成中的自发机制;两者缺一不可。

118、早年经历和当前关系同等重要。

119、女性的自体是在与母亲和重要他人的持续动态交流中发展出来的。这一发现与客体关系理论的原则是一致的。

第二部分实践中的客体关系理论

第十四章 评估的原则

120、评估过程中,来访者和治疗师回顾来访者的问题,形成一个暂时的客体关系形式,并决定是否需要治疗。

121、有时对个人、夫妻或家庭的评估可能只需要一次访谈,但更常见的是两到四次。

122、评估也是治疗的一个小实验,为来访者提供一个治疗过程的样本来决定未来治疗的需要。

123、评估的八个主要任务:1、提供治疗空间; 2、评估发育的阶段和水平;3、防御功能的阐述:投射性认同; 4、探索潜意识模式、内在客体关系和潜在焦虑; 5、对梦和幻想进行工作; 6、使用移情和反移情; 7、检测对解释和评估模式的反应; 8、形成总体印象,做出建议和治疗计划。

124、如果一个来访者在口欲期有尚未解决的问题,那么这个来访者可能会缠着治疗师,或者用语言对治疗师威逼利诱。如果来访者有肛欲期尚未解决的问题,那么他会尽力控制治疗师说什么或不说什么。我们可能会注意到有生殖器期——俄狄浦斯发育期问题的来访者的炫耀和躯体展示。

125、费尔贝恩将性心理阶段和建立关系的技术联系起来。处于口欲期的女性是以一种强烈依赖的方式来建立关系。处于肛欲期的来访者则对控制和得到事物更感兴趣;有俄狄浦斯冲突的男性来访者将信任治疗师,也能够处理治疗中的分离,但却害怕如果竞争成功了,治疗师会报复他。

126、我们工作时,即使是在一次访谈中,我们也会发现某些重复的模式,来访者、夫妻或家庭对治疗师或家庭成员的行为会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来防御治疗情境中出现的焦虑。

127、我们寻找来访者对治疗师进行投射性认同的治疗师的自体或客体部分的方式,然后我们向来访者显示这些正在发生的投射性认同,这是他们尝试与他人交流,也是在关系中防御焦虑的方法。

128、梦和幻想的应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所有的材料整合在一起,达到与潜意识结构的最接近。

129、她有他没有的阴茎,而她的阴道就感觉像一个空虚的洞。在她成年之后,阴茎仍然具有威胁性,因为它可以进入那个痛苦的洞。

130、在治疗中,他们可能需要取回对方的这些投射性认同,并发展出抱持能力来承担他们共同的焦虑。

130、在评估访谈中,治疗师对来访者的人格进行取样,但不是全面的体验它。

评估与治疗重要的区别就是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没有承诺。如果来访者在评估中取消了一次预约,我们不收取这次访谈的费用。

来访者可能会谈一些对家庭关系有用的内容,在治疗中,性的问题会在适当的时候显现,在评估阶段,直接询问性问题是很重要的。我们也确实会限制直接询问的数量,因为它干扰潜意识的流动。

131、在评估过程中你会回答来访者的直接提问吗?与治疗管理有关的问题总是应当回答的。对于有关婚姻状态、孩子、宗教或政治从属的个人问题可以不予回答,而有关过去的临床经验及职业背景和训练的问题则需要开放的回答。

132、计划:一周两次的个体治疗,一周一次的夫妻治疗,或是双方同意的联合治疗。一旦设定了计划,我们要坚定地执行它,不随意更改计划,除非有非常明显的暗示并经过了充分的讨论。

第十五章 技术1:设定框架、公正、心理空间和对治疗师自体的使用

132、客体关系治疗的要素:1、设定框架; 2、保持中立和公正参与; 3、创造工作的心理空间; 4、使用治疗师的自体; 5、使用移情和反移情; 6、对梦和幻想进行工作; 7、解释防御、焦虑和内在客体关系; 8、修通; 9、结束。

133、在开始阶段,我们最关注的是设定框架,通过注意倾听来访者所有的诉说,保持中立和公正参与,并创造一个有着良好抱持和容纳的心理空间。随着治疗的进展,这个空间逐渐变得足够安全,让移情和反移情得以表达并在反移情中被体验。使用治疗师的自体在此入手。

134、治疗性自体将作为一个敏感的、接受性的和反应性的治疗工具。

135、“阻抗”指来访者努力压抑痛苦的感受和幻想,让它们保持在潜意识中。

136、治疗师要询问当前冲突和过去冲突之间的情感联系,并理解当前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和客体关系历史的联系。

137、内在客体关系在此时此地是活跃的,我们以一种完全而即时的方式将它带入到治疗中,这比来访者报告在某时某地发生的经验更有效。

138、我们在探索无知、无形和焦虑区域时,也发展出了无法确信、不能确切知道正在发生什么的能力。

139、鼓励治疗师在与来访者的关系中要让自己“失去记忆和欲望”。

140、我们基本上不会对问题做出直接的回答或提供建议,这样才不会破坏揭露和探索的任务。

141、节制是指要保持在核心自我的工作模式中,成为能够被用来作为幻想需要的任何客体,但是实际上又不让自己成为兴奋或拒绝的客体。在实践中,这意味着我们要表现的自然,而不是职业化,支持来访者所表达的任何正在与之斗争的愿望,但并不满足它。通过节制,确保我们没有压迫、清除、弥补或去除痛苦的欲望。

142、在那些治疗中探索未知领域、解释我们了解的内容更加重要。没有什么比在精确的时机提出解释更具有支持性的了。

143、描述并阐明了如何创造一个稳定、安全而又有弹性的治疗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我们可以处理对于客体关系理解的防御、阻抗和焦虑。最重要的是治疗师自体的使用。

第十六章 技术2:用移情、反移情和解释来工作

144、发展消极能力,保持节制和中立使我们对来访者的移情做出反应。反移情体验包括“背景性移情”和“焦点性移情”。

背景性移情指治疗师对来访者背景移情的反应。而焦点性移情指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焦点移情的反应。背景移情是来访者对于我们提供的治疗空间的反应,与“环境母亲”提供的照顾有关。焦点移情是来访者用治疗师来替换亲密关系中的客体的这种感受,与婴儿的自体相联系的“客体母亲”相关。

145、莱克从他对治疗师的反移情研究中得出:这种早年的关系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在移情中被重新创造。他提出反移情产生于一致性或互补性认同。

当治疗师被认同为客体中被投射的那一部分,我们称之为“互补性认同”。当治疗师被认同为来访者自体中的一部分,我们称之为“一致性认同”。

146、移情的焦点移情这一方面只有在治疗进行了很长时间以后才会产生,尤其是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早期更常见的移情形式是背景移情。在正性的背景移情中,来访者期望治疗师是有益的、有促进作用的。在负性的背景移情中,来访者期望治疗师会产生干预或具有破坏性。在对正性背景移情的反应中,治疗师感到被信任,能够提供潜在的帮助。当出现负性的、拒绝性的背景移情,治疗师倾向于感到被伤害、忽略或不信任。在对负性的背景移情的反应的兴奋形式中,治疗师可能会感到兴奋、被唤起、受危害、被引诱、压抑或枯竭。移情是通过评估它对治疗师的影响来诊断的。

147、来访者从投射性认同转向内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中治疗师被当作来访者的抗力比多客体,而来访者被修改后的投射性认同在治疗师形成的容器中消除了毒性。来访者在治疗师的容纳功能和代谢得更好的内在客体关系两者的内射性认同中得以成长。

148、来访者用一个色情、攻击性的或者其他扭曲的客体来代替中立的治疗师,以补偿来访者内心世界里丢失的环境客体。在治疗中需要及早解释这一现象,以处理来访者对治疗不能提供安全的抱持环境的忧虑。

149、移情和反移情是客体关系治疗技术的核心。它们提供了来访者客体关系的有效的当前形式,留存在与治疗师的关系中。

150、在客体关系的概念中,移情和投射性认同是一样的,治疗师认同为被投射的客体或自体的一部分,然后内在客体关系在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被重新创造出来,在那里它可以被重塑。

151、解释以连接和澄清开始,继而以各种方式理解来访者生活中无论多么久远的事情如恶化影响了当前关系中的问题。最有效的开始于移情和反移情的当前演绎,并继而重建被压抑的内在客体关系。

第十七章 技术3:梦、幻想和游戏的使用

151、弗洛伊德:梦是通向潜意识的捷径,表达了婴儿到愿望的满足。

客体关系理论:梦的形式显露了来访者的内在客体关系,个体的梦是夫妻、家庭或团体的转移交流。

152、在弗洛伊德理论中,梦产生于日间事件的内在幻想残留在意识中的复杂结合,也表达了婴儿期愿望的满足。

在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理论中,梦揭示了内在心理结构。

153、费尔贝恩认为梦不应被理解为愿望,而应为内心心理结构的陈述。他阐明了梦中呈现的心理元素之间的关系。

154、在精神分析或个体治疗中讲述一个梦就是人际交流。梦参与治疗的对话,表达了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的主题,有时体现了做梦者的阻抗,有时还描绘了移情,而有时还预示了心理结构的改变。

155、在客体关系治疗中,我们的目标是将潜意识的幻想意识化,从而中止目前它对家庭关系的破坏性影响,并修正基于它们的内在客体的内化。

156、在治疗中,我们鼓励他们向对方说出自己的秘密外遇,他们婚姻中的空虚通过对外遇的热情得到加强。

第十八章 短程治疗

157、短程治疗和单次的面谈咨询要求我们一直关注于焦点,而在长程治疗中我们可以自由的寻求多重途径。短程治疗中的关键是对症状和动力学主题保持一致的双重焦点。

158、面谈要来探索焦点症状和动力学焦点之间关系的衍生。

159、这次干预使家长接受了他们对问题所应承担的责任,并让孩子分享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恐惧,这足以让孩子从家庭的投射性认同系统的控制中解脱,继而正常地成长。

第十九章 技术和理论回顾以及临床应用

160、在开始的时候,我对他们的拘束有真实的反移情,它阻碍我按照意愿的方式来工作,说出我认为应该说出的话。

161、“投射性认同”由梅兰妮·克莱因提出,将自体的某些部分投射到自体之外和其他人身上,与他人交往就好象他们以自体的那些部分为特征。投射性认同是互补的过程,一个人吸收他人的投射来解决内在的问题,然后在对那些部分的认同中行动。

162、促进一生中心理的成长和发育的是人类对关系的基本需要。

163、在投射性认同中,这些内在的、潜意识的关系中不能忍受的、痛苦的部分被分裂出来,置于自体之外和另一个人身上。这个过程被完成之后,另一个人必然会被它们部分地占据而不甚了解。就是说,另一个人也必然存在互补的内射性认同,以完成投射性认同中相互影响的部分。通过这种方式,投射性和内射性认同成为潜意识交流的媒介。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投射性认同都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它是潜意识理解和共情的常态基础。当它被歪曲,就会成为共同的潜意识的错误理解和潜意识串通的病理基础。

164、父母之间相互的投射性认同为家庭的整体模式奠定了基调。治疗师和家庭之间的工作联盟越坚固,家庭就会越快准备好结束。

165、反移情代表了治疗师对体验的分享,那些与治疗师的内在生活发生了共鸣的体验。当治疗师理解了反移情的意义的时候,他们将理解反馈给来访者、夫妻或家庭。

第二十章 修通和结束

166、修通是指对持续存在和不断强化的阻抗的连续分析,同时将被压抑的各层次剥除。在客体关系的术语,修通是持续的澄清和对投射性认同模式的分辨,投射性认同反复被体验。有时当这一模式再次发生,我们可能不免出现“我们重新来一遍”的感觉。我们注意到来访者在连续体的偏执—分裂样位态一端的工作的时间变短了。来访者可以通过他们与治疗师的联系来识别自己的投射性认同。运用从成熟的治疗师的体验中内化而来的理解和容纳功能,他们能够为自己的投射性认同进行代谢和解毒。当来访者学习如何保持良好的自体功能时,治疗师努力地学习袖手旁观是必要的。

167、结束的标准:

1)治疗空间被内化,适度安全的抱持功能已经形成;

2)潜意识的投射性认同被识别、拥有和收回;

3)与家庭成员和生活伴侣一起工作的能力得到恢复;

4)满足并满意当前的亲密关系和性关系;

5)个人对自体提供好的抱持,夫妻或家庭为个体、夫妻或家庭提供必要的抱持环境;

6)对治疗关系的丧失感到难过的能力足以支持令人满足的结束,并让个体、夫妻或家庭准备好应对将来成长中的丧失,并憧憬治疗后的未来。

168、我们对症状得到解决就结束兴趣索然,只有解决达到结束的标准时我们才会结束。

169、幻想的解决办法就是只有她能永远和我在一起,或者取得我拥有的一切,或成为我,她才会对自己有好的感觉。

170、当消除压抑后,对抗冲突出现的阻抗就需要进一步被修通。当冲突按照潜意识的交流模式得到了足够的表达、体验和理解,我们就可以说修通已经完成了。

第三部分 运用和整合

第二十一章 个体治疗与夫妻、家庭、团体、性治疗的整合

170、费尔贝恩指出个体人格是彼此动态联系中的内在客体关系系统。当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结婚时,他们会形成一个联盟,在这个联盟中彼此可能投射自己不想要的或濒危的内在客体关系给对方,从而导致相互投射性认同的状态。

171、费尔贝恩首次将投射性认同运用到家庭治疗中。青少年被认为具有父母不想要的或是盼望已久的部分,家庭为了隔离这部分,而将青少年视为正性的或是病性的,但同时家庭又照料这一部分。

172、夫妻、家庭治疗中的精神分析原则:(1)倾听;(2)对潜意识材料的反应;(3)发展内省;(4)后续影响;(5)分析梦和幻想;(6)解释;(7)分析指向理解和成长的移情与反移情。

173、运用客体关系理论能够很好地理解个人、夫妻以及家庭的动力;基于客体关系理论时,个体、夫妻、家庭以及性治疗方法能彼此相容。

174、成瘾症状的消除并不是治疗的结束,而是治疗的开始。

175、客体关系治疗完全适用于精神病来访者的治疗。

176、“性欲倒错”更为准确的指代了性行为连续体的多样化方式,包括强奸幻想、拍打屁股、统治、踩踏和其他形式的施受虐、恋物癖、摩擦淫、恋童癖和任何强迫性行为。

177、客体关系理论认为父母两者对于孩子的经历同等重要。

178、内在的夫妻即一个心理结构来介导重要的亲密关系的能力。内在的夫妻是基于一个人对父母关系的体验,并通过自己对其他夫妻的了解和对成人亲密关系的先前体验来进行修改。

179、尝试自杀的客体关系:(1)对自体所认同的内在客体进行攻击;(2)对自体进行攻击以使客体免于伤害;(3)对自体毁灭性融合的客体进行攻击;(4)尝试将自体从客体中分离出来。

180、长程的心理治疗是需要有经济保证的。客体关系治疗不只适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访者确实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感受性来和治疗师用客体关系的语言交流,心理感受性并不与智力、教育水平或文化背景直接相关。

181、我们倾向于将客体关系治疗作为长程的治疗方法。

第二十二章 客体关系理论应用于不同症状和人群

第二十三章 客体关系治疗师的角色和体验

182、我们重视领悟、心理感受性,尊重人的倾听和情感调节。我们重视通过在反移情中体验潜意识来将潜意识意识化,然后以解释的形式展示给来访者。

183、症状是以不可接受的联系方式与当前需求之间达成的一种妥协。治疗包括通过将潜意识意识化来恢复自体中丧失的、被抑制的部分,这样使自体更多的用于与外在的客体的交流,并被外在客体修正。

184、我们在同来访者做咨询的时候通常用姓来称呼他们。在家庭治疗中,我们用姓来称呼父母,用名来称呼孩子。在夫妻治疗中,首次治疗时,我们用姓来称呼他们,但随着我们的逐渐熟识,夫妻之间自然用名来称呼彼此,而我们倾向于在治疗中使用更加正式的称呼,即使是电话交流我们也倾向于采用较为正式的称呼形式。

185、在治疗早期,治疗师与来访者一样容易对暴露引发焦虑的内容表现出阻抗;但这不是不正当的或病理性的串通,治疗师只是陷入防御过程中。在治疗中期,我们看到治疗师与来访者分析阻抗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进入更强烈的焦虑中。在治疗后期,治疗师与来访者形成了一个合作的更加紧密的整体客体关系,而较少回复到将治疗师作为部分客体的原始关系,回复的时间也较短。

186、举例说明个体治疗中体验的客体关系吗?他的母亲过去常常坚持要他一起去逛街,因为他长的很像她,她就把帽子放在他头上来看看是否合适自己。他讨厌购物,宁愿去和他的朋友一起踢足球。他让我体验到他在童年时和母亲在一起的感受。我体验到了一种一致的反移情,和作为毁灭性的母亲的客体与之发生联系的他的自体相一致。

187、反移情存在在潜意思当中,只是简单的体验为与来访者协调一致的感受。

188、你想证明你的典型而重复的反移情并不总是基于自己的神经症冲突,唯一的保证是确认你在自己的个体治疗或精神分析中被充分治疗了。

189、如果我们没有对治疗的体验,就不可能成熟地进行可靠的治疗。即使治疗师基本健康,如果他们体验过在治疗关系中从来访者一方来探索他们的潜意识客体关系,他们的工作将会更加深入。

第二十四章 治疗能力的发展

190、治疗使我们陷入自己人格中最深的隐密处,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问题一面。

191、我们选择成为一名治疗师,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在客体关系设置:我们需要修复客体,我们认为这些客体遭到了我们的需求和攻击性的破坏。

192、我们自己的工作生活受到了一些伤害,以此来治愈我们在来访者身上看到的自己的某些部分,我们对此感到满足。当我们更加健康,不再需要这样的修复时,我们就能忍受工作中的厌烦情绪。这个时候一些治疗师有可能会辞去工作或体验到精疲力竭。

190、如果你不能很好地代谢你的工作,那么工作将会深深的影响你,使你可能在回家后像来访者对待你那样对待家人。用足够的时间去处理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但这应该是在办公室里进行,而不是回家之后。

190、治疗师必须积极地发展亲密的社会生活,以使来访者无需成为治疗师主要的满足性客体。

190、治疗结束后,我们不寻求与来访者建立个人关系。

190、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愿同当前或先前的来访者有亲密的、情感的或性的关系,包括那些后来成为我们同事或学生的来访者。

190、我们要在那些和我们没有治疗关系的人当中寻找社会的、亲密的和性的关系。

190、通过签订治疗合约以及为我们的服务收费,我们承诺将自己的利益放在次要位置,以使得我们能成为来访者必要的治疗性客体。我们在治疗过程中的收入是对个人损失的补偿,我们在治疗中只能为来访者的利益着想。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