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第二阶笔记

  • 2015年1月14日
  • 德中心理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第二阶笔记

——(徐钧)

后自体心理学:主体间性疗法

授课人:徐钧

20120224

●第一天:与上次重叠――后自体心理学《自体的重建》大陆版(今年出版)

“怎么听别人的”

●主体间进一步,“怎么听(我、老师)自己的”

●深入;“彼此听彼此的”

咨询工作中的互动:

第一个阶段:听来访者的

第二个阶段:对方是否听到我的?

第三个阶段:彼此听到

―――学习部分:

一、复习上次课程:

(一)self

――自体的虚弱感:当众告知自己丢脸的事情,很难做到,低血糖

――(科胡特)泛指那些自体虚弱感有关的,性变态,倒错,抑郁,无意义感

――健康的自体:信心感、胜任感、充实感

――三个纬度:

● 夸大自体:自体感觉好,希望获得他人肯定

n自体胜任感强的人,不太容易受影响,相反则抑郁(恼火、抑郁)

n更好的共情自己,维持自己的感觉,不至于崩解、寻找支持自己的人

n激发别人赞赏自己的,建立健康的关系

――边缘性人格:寻找伤害自己的人,相处中逐渐发现别人伤害自己,最后受伤

将虚弱的自体投射到外面,无法共情自己,关系失败

● 理想化自体:寻找一个更强有力的人或团体,来获得自体的充实感,理想榜样,可以支持自己,对一个人很重要

――多包容,理解,抱持,不害羞,进入对方的感知,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彼此认同后,治疗师会感觉力不从心,累,中性反应来访者

――通过互动建立理想化目标,去理想化,会认识到治疗师不够完美,恰好的挫折

――镜映需要被肯定的部分

――承受自恋的失败

● 密友移情:

――恰好的挫折不是创伤性挫折:会让来访者适应性提高

――辩证性治疗,主体性出现后修复自体性,很好的生活

1.报复是一种人的动力

2.理想是人的目标

3.技能的抱有是人发展过程的弧度

                                      

讲课内容

上午:

一、什么是主体间性:

l胡塞尔:人是怎么感知世界的,以自己的身体为基础,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确认别人是怎么感受的

l主体间要沟通才能澄清,最后确信某种共同的感觉,很象主体间的心理治疗

l两个人交换躺椅位置,早期实验《治疗日记》,英文版,交互分析

二、Stolorow,后自体心理学发展的重要人物

叙事人格理论

自体心理学的三个走向

n精神分析

n国际自体心理学会

n人本取向学派

三、历史发展:不同的主体间性形式:《转变中的心理治疗》在翻译

● 我们如何理解一个人:

n找何种方向的治疗师,来访者的问题大多偏向那个方向,只用一种方法是很难的,治疗师的视野狭窄,不是刻膜子,没有弹性,阻碍来访者正常的表达和发展,自体胜任感未必很强,依然有虚弱的地方

n二元互动的结果,

n人是动态的

n人的婴儿状态(克莱因),二元论

n相变点

四、精神分析的发展和批评

n儿童的精神分析:倒推的

n临床心理治疗不是一拍脑袋的东西

n目前波士顿小组讨论的:不同意潜意识,兔子闻草莓理论-记忆有叠接效应,类似记忆发生转变,到其他区域,新加工了信心,叙述时被加工了,语言表达重组信息,所以好转

五、元理论

提问:是否要对来访者进行解释?

答:只是呈现来访者的语言,体验,解释包涵的信息,共情,特别重要,如没有情感连接,尽量不要用解释

六、主体间性:发展心理学

n原始主体间性:前语言期,婴儿出生四十分钟开始

n次级主体间性;8-9个月时,同步共振,共鸣性心理(共情),揣测他人心理的能力,别人正在感受什么的能力(心理化能力)

游戏:两个人互动手动,一次说话,一次不说话,交换位置

感受:用语言和不用语言的差别,主体间性的感受,治疗师怎么跟随来访者,怎么互动,训练同频性

七、弗洛伊德案例:狼人的叙事

n狼人本人的回忆和弗洛伊德的不同

n来访者用他的语言描述自己时,是很不同的

n原始主体间没有问题,次级主体间是有问题的

n狼人:弗洛伊德希望说出一些话,但我始终都没有说出来,我也不知道他想让我说什么?

n无论什么语言,信息是对的,温暖,抱持,治疗还是可以有效的

n具有治疗师个人色彩的话

n重视情感连接,同时具有个人化,来访者感觉不空洞,而是感觉真实的人在沟通

八、发展心理学:体验与语言

n体验:

n语言;跟踪来访者非语言部分

九、发展心理学:理解与覆盖

n体验 语言:

n由体验到语言

n由语言到体验

n互动中的语言覆盖,把来访者本身的体验压抑掉了(成长经历中发生)若长期被覆盖,感觉会被完全扭曲,有时候来访者也会覆盖治疗师

什么感觉是什么感觉?

下午:

提问:自体虚弱感:精神能量弱

神入:同理,台板翻译,大陆目前用共情,科胡特用共情做治疗

练习:春-慵懒的生机,蠢蠢欲动

   夏-灼烧、缓慢、停滞

   秋-脚在地上

   冬-呼吸中的冷静

目的:身体的感受性

电影《危险疗法》片段

镜像神经元: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普遍存在

治疗时受到后台影响,背景

练习:我不知道生活将如何过,反正我最近有些郁闷

身体感觉:沉重、肚子和胸口紧缩,微微的疼

情绪感觉:迷茫、纠结、茫然、矛盾,

作回应时要依靠自身的感受

推荐阅读《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主体间《言语与象征》《心理治疗的革命》《主体间心理治疗》

十、恰好的回应

n如何是恰好的适合回应来访者?自己越稳定其实越安全

n共情的深度和浅度

n共情深度的变化

十一、隐形飞行模式

n共情:治疗师的理想和现实

n入侵的共情:来访者不太喜欢经常被四级共情

n优秀治疗师的通常共情深度:2、3级居多,給来访者空间

n入门治疗师的通常深度

l扩展知识:经验逼近:贴近来访者的经验

l经验远离:诠释来访者的感受

课下练习:两个人,一个非创伤真实话题,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倾听,不加工,只是反射对方话语,让对方一直保持在自己的体验里,让自己和感觉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被感受淹没掉。

一个层面(说者):捕捉自己感受的能力

另一个层面(听者):训练倾听

追踪体会、追踪自体、和体会相关的反馈,帮助其发展和自己的关系

客体关系流派:好坏两个方面都回馈給来访者

理论反移情:治疗师过度执著于自己的理论和风格

上午:

●课前复习:人是动态的,而非一个模式下的问题

●有时是后台的东西在起作用,背景,互动中有前台和后台的工作,主要指个体感受,原始的工作,原始主体间开始变化

●治疗中,主要不是首先改变来访者,而是知觉扩展,对世界的感官和压力发生变化,面对世界的知觉发生改变

●反射其对生活的知觉,体验,对刺激源的感知发生改变,更有能力处理过去感觉有压力的事情,事情也会随之改变,自己是很重要的变量-境由心生

●主体间性的训练思路:从训练语言开始,逐渐感知后台原始主体间

●对复杂多样性越来越敏感,自由切换

●寻证性

●改变意识流

●放下对学派的执著――科胡特

 

提问:主体间性的概念:

答;强调互动的过程,对自己存在的觉知,以及对别人的觉知,具身性

人是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的

具身性是基础

徐钧论文:《主体间性以胡塞尔为中心》

推荐阅读《哲学解释学导论》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关系精神分析》米切尔《精神分析艺术》奥格登

当代哲学重要分支

扩展知识:狄尔态(解释学:基督教对圣经如何理解的)

胡塞尔(现象学:为解释学建立方法论)――以上两个人又发展出一个人即马丁布伯(主体间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罗洛梅

迦(ga)达默尔(当代哲学解释学的创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有限性

罗杰斯出自海德格尔,马丁布伯

n在,和此时此刻的解释,当下体验当众的过去,当下的过去

n对自己的知觉越来越丰富-最终的疗效

n反复激活不被用的大脑部分(如左脑),情绪更稳定,达到疗效

                                   

讲课内容:

上午:

深度共情偶尔做是可以推进治疗的

一、双元

n荣格:玫瑰园原型、炼丹术:受伤的治疗者,只有受伤的治疗者才能治疗来访者,彼此融入到原型中,称为乱伦,体验来访者受伤的情感,最终达到深度共鸣

和来访者分享神话

n巴林特:和谐的互相穿透:进入对方的人格世界

二、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互相渗透

n当代物理学的玻粒二象性的现象,反应观察者本身作为一个因素也是会影响观察对象

n观察者本身对观察的主观影响:否认影响没有好处,引入思考当中

n观察者本身也渗透在观察行为中,因此也会构成观察结果的变量

n自身没有修通时会产生一些问题:自恋会卷入治疗进程

n来访者是和治疗师互动中创造出来的

n治疗师的主观性渗透到治疗中

n共情也是互动中产生的

三、通天塔:人类的差异性

n对话的差异性:咨询非一次性结束的原因之一,反复对话才有可能听懂

n理清故事脉络:词语背后的故事脉络

n文本的构成:词与词句与句的关系,仔细听

四、人类学的田野:不同的叙事

n每个人是由自己的生活史构成的,其实已经消失,所谓的生活史是主观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带有自己的眼光

n互相澄清视野

四、谈话的真相

n有些反应会为了现在获益,而陈述人类学家所在民族过去对原著民的压迫

n治疗师与来访者的互动也有这样建构的关系存在

n如精神分析的治疗师容易遇见精神分析的来访者,但究竟是遇见了还是被塑造了,这值得思考

n如来访者遭遇不同学派的梦境

n生活史为主观世界行成了一个知觉,在那样的环境里感知自己

n病人和我们不仅是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这些,不仅是我们的历史,或是我们所制定的条例以及现在到达的结论,甚至不仅是我们已知的一切(BILL2008

n人类学家的实验:精神病医院判断病患,造成一批人类学家纷纷入院

下午:

一、self发展五阶段

(回去补充)

n身体的自体:出生到两个月,以身体感觉为主

n核心的自体:二到六个月,比较能够连接到人际关系

n主观自体:七到九个月,符合婴儿和妈妈的心智成熟度,这时候才形成主观自体

n语言或分类的自体:十五到十八个月,能够象征性思考与语言的沟通,形成语言和分类的自体

n叙事的自体;三到五岁,影响自己的生活状态,对自我感觉有影响

二、语言的构造

n好(出生-1岁)

n我好(2岁左右)

n我是可爱的(2-3岁)

n我是可爱的,你知道了我知道

n(5岁左右)

n拥有了“我知道了:你知道了,我知道”,(可以尝试造句,并体会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能力”――心理化功能

n风格故事:我是可爱的

n生命的故事:围绕妈妈的内容,早期发展的情感连接,神经性的基础,构造语言和叙事的方式

二、暗在(内隐)关系认识

n波士顿小组试验观察:非语言中影响内隐,无意识反应在微表情中

n生命风格:内隐人际关系的故事风格

n理解自己生命风格的不同脉络

三、发展心理学:协调与错位:体验的未分化性:

n体验的复杂性:同一个“高兴”,感受一定会不同

n语言的失去,体验的压抑:

n沟通中的协调与错位:

n覆盖会到导致错位,对方的呼应也会错位,导致一个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扩展知识:“述情障碍”,无法具体,准确描述自己的感情

四、内隐关系认识

n内隐关系认识:共享

n人际的内隐关系认识和主体性

n当下时刻

五、反向回应研究量表

n你知道、我知道

n如何确认来访者是否听到了治疗师的话?

n知道什么不相关的?

表格略:只表述程度区别

n减损性回应

n准确性回应

n深入性回应

n相遇性回应

哭泣也是一种防御

六、共情:无我

n无我的自我心理功能:

n内部需要别人聆听的愿望:

n人与自己的关系:

练习打分:(过程略)搜索自动思维

练习打分:精神分析学派治疗师,贴合、捕捉、敏感、推进,句句澄清

上午:

l推荐阅读《聚焦取向心理治疗》、《以来访者为中心》

l个人体验的条件和标准:

复习:

l治疗师要跟踪、捕捉、澄清、是否听出了治疗师表达的内容,如果没听清楚,或者跳开,可以把对方拉回来,在浅层工作

l肢体行为要谨慎,回应要适合

l在来访者目前可以回应的层面沟通,工作才会有效

l读懂来访者,也帮助来访者读懂治疗师

l主体间性练习后,可以改变防御机制

l好的精神分析要处理“生”与“死”的问题,前半段处理怎么和他人建立关系,后半段处理的是丧失,死亡的关系,领悟居多

l用狂欢的方式处理哀伤,其实哀伤被隔离掉了

l推荐阅读《一次创伤的旅行》思妥罗洛、《死本能与无常》徐钧

l不是增加门派观念,而是增加治疗的多样性

内容:

一、治疗过程的共构性

n倾听:自己经历过倾听时,治疗的面貌自然呈现

n成熟的澄清:听懂没听懂都要澄清、细腻、敏锐

n互动中的确认:彼此是否真的听懂了?

n主体间性的双向性:

n主体间过程:互动澄清过程――共情与回应:

n主体间性标志:气氛场,流动的场

讨论工作中的主体间性体会,分享感受

双方各自擅长和理解的事物会被自己忽略,而无法和对方在一个节奏上,治疗师要时刻体察自己的状态,及时叫停,在当下讨论,双元沟通

推荐阅读《心理治疗的转变》备出,安徽出版社。对波士顿小组的不同意见

两个人存在于不同的空间,发生听到与听不到的问题

二、波士顿小组:

主题:当下时刻与相遇时刻(转变时刻)

一、发展心理学:语言、非语言

n沟通中的协调与错位

n语言的错位与协调

n体验的错位与协调

三、主体间性:情感因素

如两个人对愤怒的情感是很不一样的,因为你的悲伤记忆库与我非常不同

四、前额叶

n前额叶功能

n共振,共情功能

n镜像神经元

n真假共情

n有无情感的诠释

――同频回应,对方是可以感觉到的

五、三个进一步重要概念

n真实关系:

n真实关系理论与移情关系理论的不同:

?0?1原来的视角:因移情产生一种除咨询的关系,(愤怒、依赖、喜欢、爱等)对这个关系进行理解,诠释,移情就消失了,回复到临床关系,治疗师在后台

?0?1波士顿的视角:升华的结果:两个人的关系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帮助来访者对关系脱敏,离开时恢复了职业关系,结束的关系和开始的关系不是同一个关系,动态观点看咨访关系,治疗师和来访者互为前台与后台,内外一致性

?0?1治疗师要进入关系,而不是隔离关系,更逼真

?0?1兔脑网格:被激活的不同区域

?0?1治疗师把个人风格带入关系,个性化的反馈

?0?1经过治疗产生新的东西,来诉说,而不是旧的东西

推荐阅读《精神分析与佛学》,今年上半年出版

n当下时刻,互动的当下时刻过程:

?0?1现场(在场)时刻:无论何时,两个人在一起,若不在,沟通有效性便削弱

?0?1在场非当下:没有共享性,治疗也无效,倾听对方描述的内容,如妈妈,当对方问治疗师对妈妈的感受和态度时,治疗师可以分享,但最终要了解来访者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也许是为了得到一个好母亲,最终为了回到当下时刻

?0?1治疗师的内外一致性高:非傻,有灵活性和艺术性

?0?1来访者提问时,觉察此刻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仅仅回应问题本身,有边界

n相遇时刻:主体间性相遇的重组转化时刻:

n以来访者为中心,共鸣很深阶段,达到相遇,自体客体经验,高度同步性

n重组信任、突破、创伤被修复、对创伤的看法发生变化,人际关系发生变化

n量变引发相变

n相遇时刻:哲学该概念――马丁布伯

六、存在主义哲学:我和你

n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则不复为人

n我――它:

n彼此利用的关系

ni---it 亲人之间的情感连接,靠它(如钱)来维系,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处理自己和它的关系,比处理和你的关系更容易。

n以上关系发展出如下自体

?0?1自大:自己无所不能

?0?1自失:上帝最大,没有自我,彼此的理想化在治疗关系中呈现

n我知道我是谁,我也知道你是谁,所以我们相遇

i-you 犹太教发展出的,特指彼此理解

n我――你

n主体间的场

下午:

l延续上午的“我-你”

l文字案例:咨询的有效时刻,在场,当下,转变时刻发生在当下,但不容易

l如来访者可以回到当下,一般说明来访者的个人成长已经较进步

l当下时刻一般都伴随体验

l对来访者感觉定位

七:主体间性共振水平量表

n错位:错位是正常的,发生了去觉察,调整

n局部协调:

n协调一致:正常的当下时刻

n深入的协调:

n相遇性共振:不多见,深度治疗中出现,转化时刻

练习:经验自己的身体感受,才有可能在个案中体验对方和咨询关系

对协调性的感知,对彼此体验的理解和反馈,很重要

共振水平和回应量表的不同,强调的是协调,当下感

八、澄清的作用

n主体间性的互动

n语言与体验的双元互动关系

n主体间性的目标:相遇的真实

九、主体间性:经验逼近

n经验逼近

n从单元到双元

n经验逼近,一种共同努力

n主体间性现实通过同理共振的过程现在被清晰化了,联结到了一起,病人带着发展成型的意义和组织化的原著系统来到分析中,但对其主体生活的模式和理论却是未经省思的,无意识的

文字案例:当咨询师放下的时候,他感受友谊的感受,这是一种非自,非他,非自他,非无因的第三种主体的感受,突然明白了来访者可能要传达一种密友转移的愿望

讨论来自治疗空间的莫名感:场域知觉出现

治疗师通过聚焦后升起一个感受,并注意它,感知升起的词汇,最终停留在“感伤”这个词上

随后治疗师告知对方自己的感受,引发来访者对成长经历的回忆,分析向前推进了,这个诠释到达的点可以看作是病人领悟的条件开始具备而产生的,它不是必然的,但只要有足够的条件聚合来支持,那么新事物就会在临界点产生突变。

十、系统的自组织

n咨访关系的自组织:

n不同的自组织形式:

n与系统家庭派组织观点的重大区别:

n咨询中的系统要彼此开放

十一、主体间治疗达到的效果

n意识化:

n情感矫正经验:治疗师的个性影响对方,和治疗师某种相关性被来访者吸收

n个人适应:

建议:逐一练习,录音或逐字稿,做小组练习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