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认知行为治疗(CBT)笔记上
美方专家谈自己的一段故事:20年前自己开始进入到咨询行业,接手第一个惊恐障碍的来访者。在咨询师做了各项准备的时候,在等待来访者到来的过程中,被来访者电话告之不能预约前来。咨询师面对这种情况不知道处理——书上、笔记上,都没有写来访者如果取消咨询应该如何做。
咨询师做了完美的准备,但来访者没有来——这促进美方专家深刻的思考:十几年来,自己的工作总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自己的经过实践证明的有效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来访者身上。
各种咨询理论和方法是起点,如何应用到来访者身上是我们的终点。现在,我们有了各种手册、指导,但这些仅仅是我们学到的方法,我们自己还需要知道如何和别人(来访者)建立关系。
认知行为治疗(CBT)本次培训学习内容:CB治疗原理、全面的评估过程、发展治疗计划、治疗的技能训练等。
本次培训学习的目标是:咨询师学会用认知行为语言进行思考,做临床决策,然后把治疗方法理论和来访者结合、匹配起来。
在本次培训学习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将需要被不断的重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理解、掌握的程度。
有了很好的治疗理论,如何与来访者进行匹配、如何适合来访者,是我们本课程的特色。我们进行督导别人做认知行为治疗咨询时,不仅看要咨询师是否掌握了某个理论和方法,也要看咨询师是否运用正确、咨询师如何将理论和方法与来访者进行匹配的。
一、CBT的基础核心概念——认知行为治疗的三角
认知行为治疗三角,是发展治疗计划的基础中的基础,是认知行为治疗的核心。
美方专家用此三角来自己描述当下的体验,
想法——自己讲了什么,说什么样的思想
行为——自己的手在动
感受——自己感受到焦虑
所以,这个三角,是我们人类体验的最普遍现象之一,这个三角,是发展我们治疗计划的基础。
在这三角中,所有的都是双向的,都是相互影响——这一点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说,CBT疗法,通过改变想法,改变自己的感受、改变自己的行为;也可以通过行为改变,来改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改变来访者的行为和想法来改善来访者的情绪和感受。
美国专家谈自己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过程中,经常呈现来访者看自己这个三角,让其明白自身发生了什么。咨询师既需要自己学习这个认知三角,也需要教给来访者这个三角。
CBT治疗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把CBT认知三角思想传递给来访者,也是来访者成长的一个过程。
例如:
来访者躺在床上。
他的想法是:我什么都做不了
他的行为是:自己不行动。
他的想法和行为,这二者相互影响——我什么都做不了,所以不能行为;不能行为,所以什么都做不了。来访者这样的情况使自己的境况越来越糟糕。我们通过这个三角,评估来访者的行为、想法,来决定采取哪些技巧改变行为、想法、改善感受等。
二、治疗的基本原则
(一)CBT的教育性
CBT是一个非常结构化的、非常具有指导性的治疗方法,这与动力学取向的治疗强调过程之间有很大不同之处。CBT把治疗的焦点放在当前的功能。CBT认为过去很重要,但关注的焦点要放在现在。
在CBT的治疗中,我们通过教给来访者一些技巧和方法——如何来行为、如何来思考。所以,我们通过心理教育——教育来访者,治疗是什么,如何治疗。在CBT中,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没有任何神秘感,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是透明,很直接的、明了的表达。
(二)CBT的提高功能
CBT治疗的主要目的——改善情绪、提高功能、减轻痛苦。
提高功能是指参与日常生活、面对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这其实是一个广泛的概念。CBT治疗通过教会来访者一些技能(技巧)——改善情绪、增强功能的方法,这种改变其中包括——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等基于不同的方面。
我们的课程要学习就是:通过心理治疗如何起效、如何改变和如何变化。
(三)CBT的具体性
CBT要有意义,必须放到具体的人、具体的内容方面。
认知行为治疗的重要原则和特点——我们要了解是非常具体的、是要非常细致的,而不是抽象的。
例如:
来访者——我想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咨询师——这很好,但你说感觉好起来,你做什么、如何想,才能使感觉好的表现?
看认知部分——想法,观察和觉察想法。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知道自己的想法,但其实对自己的想法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清晰。我们还要识别认知歪曲、改变想法,提高自我意识、自我觉察。
看行为部分——一般来说,来访者的回避比较多,呆在家里比较多。改善行为就是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应对日常生活等。
让来访者发生改变,我们就必须通过学习技能、使认知和行为想法发生改变。学习了这些技巧和技能,就可以减轻痛苦。
知道这个技能和运用这个技能是两回事情。要运用!知道了,不等于就掌握了就会运用。
都知道,知道了没有用。所以,知道了,运用是关键。和来访者进行工作,也必须坚持这条原则——了解了、知道了,并且运用技能
(四)CBT的灵活性
CBT特点是:循证——大量的研究证明了CBT的科学性、实效性。以诊断治疗为基础,CBT发展了手册化的治疗方案。但研究的用的来访者是同质的,例如只抑郁不焦虑的,但现实中这样的纯粹来访者很少。来访者的选择很严格、治疗师也很严格、方法要求很严格,虽然获得了预期的治疗结果,这样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其局限性也停留在实验之中,但现实来访者很复杂、很多变,所以我们需要把基础运用到现实的来访者身上。
自己的治疗方案很完美,但来访者不来了,怎么办?CBT提供了非常优秀的、完美的、详细的方案,一定不要套在来访者身上,而是要灵活的适用于来访者。
灵活的含义——核心的、基本的原则和方法运用到来访者身上。
灵活CBT治疗模式与方法——这是美方专家15年的研究最大的项目,从团体治疗到八千人的个例,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灵活的CBT——把理论、研究转化为实践、行动中,服务于现实中的人。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访者有大量的共同的表现——情绪、行为等方面,我们要通过这些具体的行为,还要看到其特殊性,如何设计治疗方案,真正的适用于其治疗。为每一来访者设计符合其自身的治疗方案。既要看到其自身的共性,也要看到其特殊性。
例如,抑郁的表现很多基本上相同,从情感到行为和思维都有共同的因素,对抑郁来访者来说,——“记录想法”“行为激活”这两种都是被证明有效的方法,这是研究所得出的共同性。但是这位来访者还可能在焦虑、人格障碍、酗酒、PSDT等,这位来访者可能都存在一些,我们不能提供五种治疗方案,找出五本治疗手册来,我们的方案不能设计如此多个的方案,只能用最适合的来进行。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匹配治疗”的问题——要考虑优先次序。对特定的问题,进行干预,这是一个临床决策能力。这要求我们先要学习基本原则的治疗方案——如何做、做些什么。
把方案(特定的方法)和来访者匹配,这是一种非常非常重要的能力。有了治疗的方案、基础,最重要的是考虑是否符合现实、眼前的来访者。
优先考虑的——如何让来访者进入到治疗(回应前面那位来访者没有来的)首先要处理来访者的阻抗,如果不考虑阻抗,方案就会无效。这就是临床决策。
治疗的框架、背景假设、方案是否适合,都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惊恐障碍来访者不来了——不要套用惊恐障碍来访者治疗方案,而是要优先考虑如何让来访者进入到治疗。
三、CBT的治疗框架
(一)咨询师的假设。
咨询师首先会有一个对来访者的背景假设——帮助来访者的假设,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治疗框架。CBT的基本的概念创设了一个基本的系统,用来指导咨询师和来访者,此外还提供了一些原则和一些操作性的方案。
学习CBT分为——掌握原则,提供方案,调整治疗细节三步走。
把方案和来访者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不能眼中只有方案而没有来访者。
基本的概念给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基本框架的假设是第三步。
CBT是用特定的方法来改善来访者的功能。
(二)治疗的目标
关于治疗目标的问题:咨询首先讨论的是目标、然后讨论的事情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来访者开始学习新的思考方式,标志着来访者开始改变——开始改善自己的心境、改善自己的行为。治疗师制定的治疗目标,能够给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而让来访者能够改变。
注意——想改变不代表着愿意改变、能改变。
治疗的框架包括认识三角,还有其他的治疗技巧,但CBT三角,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内容。任何情境,都可以进行填充。比如,睡觉、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行为。CBT三角是我们最基本的认知,我们必须放到具体的情景中进行理解。在家里的三角、在工作的三角,来访者的表现不同,我们就必须很细致的进行探究。
感受是和情绪,不可以直接被改变的,我们只能改变其认知、行为。抑郁的来访者说:我需要改变自己的心境不好。咨询师就必须考虑改变某个思想、某个行为才能实现心境的改变。咨询师就要考虑如何改变认知、行为来改变感受。总之,我们不直接改变感受。
当我感觉好起来,我再做某些事情——这样说,问题是什么——我们无法掌握其情绪在什么时间能够好起来——因为我们的感受来影响我们的认知、行为。所以,我感觉很糟糕,所以什么都不做。
我们为了避免在糟糕的感觉基础上做出想法和行为,我们必须从想法和行为上去改变糟糕的感觉。如果做了些什么事情,感觉好一些,然后想法改变了——我决定再做几次,这样行为和想法就改善了自己的感受。
我们会把这三角呈现给来访者,教会来访者理解这个三角。这会让来访者感到自己的情况的确是这样的。以这样的良好开始,有利于治疗。
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把想法和感受区分开来。感受和感觉:在英语中,情绪和感受等都是一个词。想法:一般都是一个句子。赋予事物一个意义。
我担心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这是一个想法还是一个感受?这是一个句子,我担心是个想法,在行为上回避。
我们要很深入的讨论感受、想法、行为的内容。
(三)心境(情绪)监测表
情境——想法、行为、感受
所有的认知行为治疗都是会用情绪监测这个工具表。
这个表格,主要记录是消极的想法,然后从想法来改善自己的不好的感受。
例如,来访者说:我无法让自己动起来,做家务。通过情绪监测表,我们发现来访者在周六,消极情绪。这样就是利用表格,来让来访者梳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行为。
咨询师也可以把这些表格利用在自己身上,然后才能熟练的运用在来访者身上。
你准备改善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通过行为来改善自己的想法?
咨询师要教会来访者观察自己的想法,记录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我们的想法,来的快、去的快,我们写下来,想法就慢了下来,想法得到观察、改变起来,就很容易。
认知歪曲——消极的想法,影响了情绪。首先要识别,其实去实践改变。
认知歪曲——是自动产生的,识别了,然后才能被改变了。通过不断的识别、改变,这个歪曲就会被不断的得到纠正。
行为的改变:
一位抑郁的来访者,没有办法离开床,像被磁铁吸住了一样。这是一个行为问题,如果来访者说:等到我情绪好了,我再下床,就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时间他才能下床——咨询师:从床上“滚”下来。行为大的的改变不可能,但从床上到了地面,这不是就是太困难。改变了行为,就是改变了情境,就是产生积极变化的开端。
为来访者讲一个故事,从想法改变到改善情绪和行为。咨询师要有这个意识和能力。
(四)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合作与联系
咨询师来访者是合作的关系,共同的发现问题是什么,共同的协商如何治疗。
如果来访者问,我们应该行使做些什么?——就呈现三角来给来访者看。
如何行使咨询师的功能?咨询师的责任就是确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这些都是要有规划,而不是随意的。设定的目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可以调整,重新设立目标,咨询师与来访者必须讨论、取得一致。
通过评估来访者掌握的技巧的研究,目前还在研究之中。
来访者学习技能的目的:
第一,是用来减轻痛苦,改善情绪的;这和情绪记录表一样,通过记录的结果也能够促进来访者的情绪好转。
第二,开始运用技能,这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改善的标志和开端。
咨询师现在已经掌握了两个技能:运用三角描述问题,情绪监测表的运用,这些技能都是能够增强认知模式的自我觉察能力。
连锁分析——一个连续不断系列分析过程;
今天上午的课程先介绍了整体,然后会循序渐进的逐点推进。
技能,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有效,特别是一开始,要有不成功的思想准备,要坚持下去!
来访者,也不是立刻就能学会的,咨询师也是要逐步教会来访者逐步的掌握。
对合作的关系的理解:治疗的早期,治疗师像教师,并不是简单的教来访者,要帮助来谤者理解、愿意实践,所以这是一个沟通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认知行为治疗师必须告诉来访者如何做,精神分析不会教育来访者。教育来访者是认知治疗的一部分
咨询师与来访者联系的重要性:人在痛苦、抑郁中,我们倾向于自己躲起来,我们必须预测到来访者的沮丧、痛苦可能不来了。咨询师要预测并且提醒来访者到这个方面和问题。
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联系,有利于来访者和其他人之间建立联系关系。
咨询师教会帮助来访者处理问题,有利于来访者自己来处理其自身的问题。
第一次治疗的目标: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基本情况、
建立起结构、建立关系,建立环境,能够让来访者再回来。这是第一次咨询师要做的。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如何让来访者和咨询师保持联系,这很非常重要,特别是自杀者,这种联系很重要。
治疗的框架:
以上内容,来源于研究,把这些理论和每位来访者相结合,是咨询师要做到的。
识别不同的疾病的共同因素,
利用三角来进行演示咨询,大约一个小时左右。需要一个学员进行角色扮演。报告案例只需要描述一个来访者,只需要提供年龄、主诉是什么,目标是什么的信息。我们需要现场的角色扮演。
美
上午已经学习一些基本的原则,现在我们的学习进入到评估的过程,我们还学对如何把一些技巧运用到来治疗师与病人的共同工作之中。
我们今天下午的学习,我们是从辨认问题开始,然后把治疗方案和来访者进行匹配。
我们可以以此作为上午一个总结:治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促进来访者的经验,体验自己的成功,如何让来访者变得成功?设置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不要太复杂,没有目标是太小的。再小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变化,即使很小的变化,也会让来访者感到不同。
如果没有达到目标,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一下,这个目标或许不太现实。如果来访者需要改变的话,我们要让来访者先做一次、做一点,不要贪多。
如果来访者很难离开床,我们可以要求来访者先离开一次,然后第二、第三次。我们需要调动来访者发自己内心的“原动力”是自己力量完成。
这是一个技巧,技巧就是需要学习来学习、来练习。
CBT治疗师,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说教也是其中的一个方式。我们还可以要求来访者写下来。写的过程,也是记录发生的过程。另外一种学习的方式是视觉,“说”“写”“看”,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学习技巧。
我们的理论或者假设是:成功一次,就可以再成功一次。开始了,就是好,开始一小步,就好。
今天上午我们学习的是一些基本的原则概念,掌握这些概念和原则,可以促进治疗。要注意的是:把治疗原则和来访者相匹配。治疗方案和问题是匹配的,才是有效的、好的治疗。
一个小结:假设我们(治疗师)是别的治疗师的来访者,CBT小组和个人治疗都是可用的。我们所要问的基本问题之一:你如何使自己的功能好起来?不管焦虑和抑郁都没有关系——如何期望自己好起来,目的是识别问题。
其次,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最优先、最想解决的问题,最紧迫要解决问题是什么,咨询师选用什么样的方案。
认知行为三角来说明讲解这些个案:
第一个个案:
要通过咨询,自己要实现的目标是:要想让自己的功能好必须使自己和外界的进行接触;到外面做运动;找一些事情做,让自己忙起来,感觉自己有用;用自己现有的资源帮助别人;
找一些事情做,让自己忙起来,感觉自己有用;
到外去——现在就是在家里,在家里的感觉是什么?在家感觉沮丧、孤单、消沉、
孤独的时候,你的想法是什么——
和别人接触的时候,想法是什么?
行为——做事情(和外界进行接触;到外面做运动;帮助别人)
认知——做事情,才是有用的人;
感受——感觉会好起来的
第二个个案:
来访者:持续的几年状态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活着没有什么意思。我感觉不到别人的感觉,
咨询师:你能感受到自己的感觉,还是麻木?
来访者:我不知道自己的感觉
认知——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活着没有什么意思;
行为——隔离(感受不到别人的感觉和自己的感觉);
感受——平静;悲伤、困惑;
活的有没有意思,是迷惑的感觉吗?——这个例子对咨询师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个挑战在于不太好理解什么样感觉,是模糊的,不清晰的。
什么情况下是最差的?——当和别人在一起,别人鄙视他的时候,这种情况下是最差的。
——和别人在一起,感觉最差
——独处的时候,也会有一些。
第三个个案:
大学生23岁,二年不想起床和上学,想死,非常不想活
——这两年都去上学了吗?
——去了的
——做梦的时候感觉很温暖
——醒的时候,感觉梦温暖,如果能够永远停留在梦中能够有多好。老师和同学看不出来我的情绪,其实我非常非常痛苦。每天都很累很累。
认知——活着累;非常不想活
行为——去上学;
感受——非常痛苦;
不想上学——个案23岁男大学生,内心很痛苦,满足外界的责任,
——是的。别人外表来看很好的,但只是内心痛苦
——不想去学校,你想做任何事情,你想挑战吗?
——基础数学没有意思,看不到出路。学心理学是不是更好一些?
分析:这是想法不好,导致感觉不好的表现。
做梦的认知行为三角
行为——做梦;
认知——希望永远停留在梦中;
情绪——自己很幸福、温暖;
第四个个案:(信息量太少,无法分析)
我有一次在家里面惊恐发作的情况,我想让自己在家里能够做自己想做的。
认知——;
行为——
感受——
第五个个案:
23岁护士,现在很痛苦,不知道到这个城市还是离开这个城市。我只有漂亮的外表,但内在素质不高,没有太多的内涵,通过想外出学习,但没有钱。这个年龄应该结婚了。
认知——不知道到这个城市还是离开这个城市;自己只有外表,没有内涵;到了年龄应该结婚;(如何做出选择才是正确的)
行为——难以做出选择;
感受——痛苦;纠结;迷茫;
——你有这个想法,你感觉是什么
——很矛盾,不知道如何怎么做?
想法和感觉联在一起
第六个个案:
36岁警察,抑郁两年,在公安管理户口,科级干部,白天工作,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不知道自己白天都干了些什么。
咨询师:抑郁你的感觉是什么?
来访者:麻烦、沮丧、莫名的焦虑
认知——自己什么都不行;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
行为——
感受——无力;无意义感;沮丧、莫名的焦虑;
警察——社会功能是可以的,可以去工作,虽然这么想,但依然去工作,但是自己的感觉却是内心空的,没有意义、没有很好的自我感觉,
——感到抑郁、愤怒
第七个个案:
21岁女孩子,个子很高,很漂亮,从16岁开始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感觉感觉脸庞太大一直想整容,
认知——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脸庞太大了;
行为——想去整容
感受——痛苦
——我没有任何优点,自己不好
——有这想法,感觉不舒服
——这个想法,你的行为是什么?
——自杀
——自杀的企图,需要问,什么时候想有这个想法
——16岁开始不满意自己,遇到自己工作不满意,就想到自杀
——有自杀的行为吗
——情境产生这样的想法,情境下产生的行为
用三角形来描述——
来访者是如何来描述他的问题的?作为一个治疗师,三角形可以帮助咨询师做评估。呈现问题时,我们可以把来访者提供的信息放到这三角中。
这是定义这些问题的开始,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才是去寻找方法去解决问题;但是,在进入到下一步进行干预时,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例如:
到外去——现在就是在家里,在家里的感觉是什么?在家感觉沮丧、孤单、消沉、
孤独的时候,你的想法是什么——和别人接触的时候,想法是什么?
第一步,识别问题。第二步,改善。
不仅仅是这样(识别来访者的认知、行为、感受),还需要看这三个方面是如何来联系,我们就是这样来工作的。
活的有没有意思,是迷惑的感觉吗?——这个例子对咨询师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个挑战在于不太好理解什么样感觉,是模糊的,不清晰的。
根据这个信息很难确定是思维还是一种感觉,我们需要去鉴别什么是感觉,什么是思维。来访者这个没有搞清楚,咨询师的目标也是搞清楚——究竟是思维还是感觉。
CBT三角不是简单的一下子就放到位了,有的就是不清楚的、迷糊的。遇到这种情况,咨询师的处理是——在做这件事情不清楚,在另外一种清楚可能清楚。
这种情况问:什么情况下是最差的?——当和别人在一起,别人鄙视他的时候,这种情况下是最差的。
——和别人在一起,感觉最差
——独处的时候,也会有一些。
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当咨询师不断的得到更多的信息,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澄清的过程。
第二,通过获得一些信息,得到个案的概念化。
第三,用三角形进行有组织的呈现休息,但不要特别僵硬的来使用
一个组三个人,轮流练习认知三角,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对感觉、思维、行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觉。
比较有策略的是找到优先的问题,形成一个假设,然后不断获得信息。这样做的时候,也是在教育来访者,互动和合作是一种示范教育。
一个来访者说:没有人喜欢我,我是不可爱的。
——总是有这个感觉,还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有这个感觉,提这样的具体问题,促进来访者思考。
——实际的工作中,和来访者一起讨论和交流,交谈的时候,即使咨询师知道了答案,也要问来访者:你是否感觉自己有个模式,这样才是一个合作和互动的过程
——你如何来理解这个三角的关系的?你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
——CBT治疗师:是不是这样的?对不对?符合不符合你的情况?
一般来说,不给别人解释,先提问,问来访者如何来理解?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如何问过去,需要一定的结构化的提问,以后会演示。
认知行为治疗与其他流派,有根本性的不同:CBT教育来访者——收集信息后,咨询师如何变得透明,热情、肯定来访者,支持性,这是CBT治疗师的特点。仅仅是肯定和支持来访者,还不够,必须合作性,参与到治疗中,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
现场提问(一):取得了认知行为三角形成后,我们要做什么?
使用技术的唯一的目的是——推动人们去做CBT治疗师,即我们自己的假设会自动冒出来,如何利用新的模式来提高自己。
我们治疗师在学习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在自己身上,我们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可以评估自己的变化。经过一个礼拜后,可以知道自己的变化和进步。
提问(二)关于CBT指导性和透明性的问题
在评估阶段,收集信息,在没有获得足够的信息下不要给来访者解释。来访者提供信息是按照不同的顺序,咨询师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给一些解释,但可能还需要不断的返回。
针对不同的来访者具体进行的分析,三角只是一个方案,如何利用方案,具体操作需要考虑实际。
想法——情绪监测我们会想法,我们可以看到思想过程,想法这个词用的广泛。
昨天练习认知行为三角,今天上午我要们要讨论的内容有:治疗关系的建立,病人为什么来进行治疗。
一、关于想法和感受的一点思考:
我们昨天讨论了什么是想法和感受。美
二、治疗评估
我们今天要讲评估这一部分。我们都做过评估,特别是临床心理治疗师、咨询师,虽然这些知识听起来初级,但学习的目的,是大家来掌握一个模式。
我们在这一周的培训内容,主要是针对着病人特定的问题、病人的特定功能方面的障碍。(“聚集于问题解决模式”)
小组讨论中,我们有学员讨论到自卑的问题。自卑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这个行为认知治疗水平所能够达到的,我们必须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才能处理这样深层次的问题。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评估是针对着特定的临床功能问题而提出的,而不是针对着一些弥散的、分零散的问题(例如自卑)而进行。
今天的课程,我们有两个优先次序(重点问题):一个治疗关系的建立,一个是进行认知行为分析。
三、治疗关系的建立
1、认知行为治疗的治疗关系的特点及重要性
与其他治疗流派相比,精神分析比较强调治疗关系,认知行为分析治疗也知重视疗关系——比如,重视病人是如何反应的,我们是如何和病人来进行良好的互动。但是CBT治疗师重视治疗关系,但更像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关系。
CBT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需要和来访者建立一个工作联盟,建立联系,灌注希望,建立结构,总之,通过这些内容来设立治疗一个框架。
与精神分析不同,认知行为治疗没有任何神秘的,CBT治疗师会直接告诉来访者,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这一切都是透明的。
认知行为分析更加强调对病人的行为、认知方面特定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
从评估到形成治疗计划是一个过程,进行评估优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建立治疗关系,一是进行认知行为分析。对这个优先进行两个问题处理,然后对案例进行了解,发展自己的治疗计划。
建立治疗关系,取决于咨询师对两个人关系的观察,然后和认知治疗分析结合起一起,基于此才能形成和发展出案例解析(咨询师对案例的理解),然后发展出治疗计划。
治疗的计划,来源于一些基本的假设——背景假设、CBT的实证研究、生活情景的描述、认知行为三角、技能的获得、合作、联系,等等这些我们已经讲的内容。
我们要把这些基本概念,和病人的问题不同的方面,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个评估——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评估。
我们每天都要重复固定概念、背景假设等等基本的原则,在基本原则基础上,我们发展出我们的治疗方案。
一些基本的概念:合作、建立联系,关系的性质——治疗关系对评估和治疗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CBT治疗师必须承担起一个积极的角色作用,才能承担起负有疗效的治疗关系。这一点和精神分析不同。CBT的治疗师,会更加积极主动,而且具有指导性。
2、从治疗师和来访者角度来看治疗关系
有不同的视角来观察我们的咨询。
我们首先需要以治疗师的视角来看咨询中发生了什么:
从治疗师的视角这会对心理治疗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觉察到很多共同的因素,而且这些共同的因素经过不同的治疗流派的实证研究,这些因素对治疗关系产生影响。但是,我们其实并不特别清晰的知道这些因素到底是什么。我们只是笼统的、从经验中获得一些因素,其中包括:
共同因素之一:灌注希望。我们会举例说明如何灌注希望——
另外一个治疗关系是:建立一个种结构,确定治疗的框架。美
灌注希望,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心理教育来肯定和确定,我们会教育病人——他的问题是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心理治疗会帮助他。这样的心理教育可以给病人带来很大的希望。
例如,对抑郁病人来说,精神动力学可能会更多的关注病人与咨询师之间互动的过程;CBT治疗师直接教育病人,什么是抑郁症、生物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有人会得抑郁症、抑郁症的生理基础是什么、抑郁症的治疗过程是什么;大部分抑郁症病人并不知道抑郁症是什么,CBT治疗师会把这些信息都告诉来访者。
我们以后会演示如何对抑郁和焦虑病人具体的进行心理教育。
CBT治疗师需要关注自己对病人的反应,这在所有的心理治疗中都会强调这一点的。治疗师本人自己可能会有很多的反应,比如沮丧、愤怒等,如果治疗师不觉察自己的反应,这样的治疗是不可能很好的进行下去。有必要的话,必须找自己的督导,和自己的经历和资历无关,或者找同辈督导,总之,必须找到一种方式来谈论自己的反应。
我们再从病人的视角来看一下治疗:
病人在进入治疗时,这对病人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在病人的内心可能充满了恐惧、焦虑等,在病人的内心情感是很常见的。病人在进行治疗治疗时,并不是在自己最佳状态下工作,例如抑郁症病人的认知处理系统受到损失。恐惧和焦虑的病人,CBT的治疗,可以通过一些结构,来帮助我们来容纳、承载病人的这些情绪。
这里面有一个矛盾:病人有特定的问题来寻找希望,同时,他又对改变又充满了恐惧。既希望改变,同时对改变充满了恐惧。
我们必须把病人和治疗师的观点视角整合起来。CBT治疗师,必须和病人来一起讨论这个治疗:治疗是什么,如何进行治疗。治疗师要肯定、接纳病人的恐惧。如果否定病人这些恐惧和焦虑的情绪,病人就会离开治疗师。
我们再怎么强调这一点也不过分:和病人在一起,发展出一个现实的期望。我们不可能给病人一个不现实的期望。
我们讨论期望(这里期望并非希望,并非指都是好内容的东西),CBT治疗师会告诉病人:你可能会付出很多时间,可能会感到沮丧,但我可以肯定,你会发生变化。这就是现实的期望。我们从来不要求病人向咨询师保证某些东西。
病人需要有一个信念——有一个很坚强的信念做出努力,不要求病人来保证什么,但要求病人有了问题,能够伸出手来(求助),不努力就是没有一个信念的东西在支撑着。
我们在前三次初始治疗,咨询师和来访者讨论治疗、教育病人,双方应该达到一致——即这个治疗是有意义的。对CBT治疗,从经验来看五次治疗,咨询师和病人都能够感到这样的治疗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如果五次还没有找到这种感觉,就需要考虑是否需要改变治疗。
在治疗的初始阶段,咨询师直接会告诉病人:这样心理的治疗是以结果为导向,来访者是逐步发生改变的,如果治疗的结果没有发生改变,需要治疗师和来访者进行讨论。
讨论改变、变化——就这涉及到如何评估这个改变——一点小的变化也是变化,可能病人希望大的改变,但我们必须告诉病人,变化必须是循序渐进的,必须以一点点小的变化来呈现,非跳跃性式的前进。
我们还要强调联系的重要性,我们要预见到病人的反复性、沮丧、挫败、退缩等,和病人保持联系,才能保证病人留在咨询中。许多病人,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会有对他人的愤怒、恐惧,不满,从而脱离与咨询师的联系。咨询师要反复告诉病人——有这些情绪,没有关系,但有恐惧、沮丧等,我们是可以来共同来处理的。特别是对对自杀的病人、有边缘性人,治疗师会说:“没有关系,我很高兴——你能够告诉我一些坏的消息,如果你不告诉我这些消息,你会感到很孤单、很孤独”
我们告诉病人这些内容,并不是在最初讲一遍就行了,我们需要在治疗中必须反复告诉病人——你会在治疗中感到沮丧、挫败、痛苦、焦虑等,这样的内容需要反复的告诉病人,这种保持病人和咨询师联系,治疗师很坦诚的告诉病人这些事实,也是灌注希望的过程。
这是治疗关系的内容,我们把治疗师和病人两个视角整合在一起而谈的。
3、认知行为分析
我们下面来讲解“认知行为分析”。
第一,我们评估病人的问题、位置、弱点、优点和力量,评估病人的生活情景。所有这些评估都得到一个案例的假设和解析,然后再发展出治疗计划。我们的目标是把治疗和病人的问题匹配起来,找到有效的治疗的方式。
这里面是评估病人的社会功能的五个因素。我们集中讲两个方面:基本的问题(认知行为三角),对病人生活情景的描述。
一个病人来了,我们要提问一些基本的问题。
第一问题:为什么现在来寻求咨询?问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来进行治疗,主要考虑连锁分析,设立一个时间序列。咨询师必须考虑,为什么是现在来咨询,而不是一个礼拜前、一个月前。事情的发展有一个连续的过程。
可能大家比较熟悉,这类似于医学模式的“限定式”,但也有一些不同。我们评估的方案,如何能够让病人参与评估中,很重要的方法是做“连锁分析”。
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病人生活中是否发生过重要的事件或变化——例如,家人去世等信息,咨询师必须考虑这些问题。
我们可以看一个“时间序列”了例子:生活的改变(家人的去世)——反应就是症状,社会功能减退(工作、学习),情绪恶化,不能努力工作、自杀的观点,进入到治疗。这样一个连锁分析,CBT治疗师不仅了解这些,并且利用这种连锁分析来教育病人,告诉病人这个过程对病人的影响。
心理治疗中,我们收集了这些信息,也是我们对病人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这与医学模式中的临床医生听了病人的主诉,然后写下来、记录下来,是显著不同的。
分组练习——进行连锁分析。
现场的个案的连锁分析的演示(要求咨询师做来访者,以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
治疗师通过现场演示,如何做一个连锁分析。方式是对自己的展示做一个评论,我们才能更好的学好连锁分析。
来访者:一直以来,我不愿意工作。我不知道工作对来说有什么意义。虽然,我是个女警察,但我在其他人眼中是一个很独特的警察。
咨询师:你有这个想法大概多久了?
来访者:大约两年了。
咨询师:你已经两年了,但是为什么现在来寻求帮助?
来访者:以前,我也找到过其他的治疗师,然后我吃了一些药物,百忧解等,但是,效果不是很好。
咨询师:你服用抗抑郁药物多久了?
来访者:大约是半年的时间能好一些。但是,半年之后,没有用了。
咨询师:我知道,我理解。我想了解,为什么你两个礼拜前没有来,为什么是今天过来?
来访者:在这期间,我还能工作。但现在我不舒服。我不愿意去工作,我看到到自己的女儿,我觉得我不应该做母亲。
咨询师:你不应该做妈妈,你什么时间有这种想法?
来访者:就现在这个时候。看到女儿去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感觉不好。
咨询师:你这种情绪不好,这种困难的状态有多久了?
来访者:每次看到我女儿都是这样。我感觉有半年了。
咨询师:这种情绪不好你困难的状态有多久了?
来访者:每次看到女儿去上学,我都这样。
咨询师:这样的状态有多久了?一个月?两个礼拜?
来访者:大概有两个多月了。
咨询师:在你两个月前,对你来说,生活有什么变化吗?
来访者:应该说,我和老公的关系一直,虽然谈不上特别紧张,然后,一个男人他会经常去单位找我,然后单位有一些议论
咨询师:你说的这个事情是发生在两个月以前?
来访者:我和这位男的关系,我现在不会承认。但是觉得,。
咨询师:你的情绪是这两个月不好。两个月之前,发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
来访者:两个月前,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去旅游…………我感到焦虑。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让咨询师开始工作了,连锁分析是:她有两年的抑郁,这是一个慢性的很长的病程,美方专家就在想:为什么现在来寻求治疗呢?
老师会问:为什么不是两个星期前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样问的目的是:为评估找到一个参考点。老师把病人的问题分成为一个阶段。
病人的回答,是比较有一个谎言的回答——情绪变得越来越糟糕,这样的回答没有问题。但是,这样回答是一个非常广泛,为什么变得糟糕,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时间的参考点,
“看到女儿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老师想,这方面我们可能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
我们是希望找到一个时间的结构,但是,病人更愿意谈论生活的故事。病人说了两个月,老师理解:这两个月是和问题,联系比较紧密,是这一个时间结构,我们就探究这个两个月。
病人会说自己的丈夫问题,和男朋友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问题,老师坚持:为什么两个月?老师重复了三次,这样目标比较集中。老师问两个月之前,病人和男友的关系发生了一个很大的改变。这个假设:这可能是情绪发生的原因。
如果不停留在这里,我们会追踪病人,这两个月,每一个礼拜、礼拜,花时间探究。
在这里可以一方面追踪病人每周,然后和行为认知三角结合起来,就一个具体的事情来识别病人的想法、感觉,都结合起来。
如果我们把病人的情况综合起来,病人的想法有很多担忧,我不应该做什么、行为上活动减少、社会隔离、情绪低落。这些东西整合起来,得到连锁分析,就能得到病人完整的画面。
我们通过案例假设,进行反馈。
咨询师要学会聚集于三角、评估等,这样信息就是一部分一部分,而在病人那里,这些信息都是搅合在一起的。老师要我们每一块都要很细致的研究,然后才能自动的整合在一起。
治疗师建立关系,做认为行为分析,做一个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发展出治疗方案。
形成案例假设,对治疗师要求很高。来访者的信息并不是很好的有机在整合,“概念化”“案例假设”这是对治疗师最困难的事情。
大家学习CBT,把自己的焦点聚集于一个特别狭小的,是可以治疗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治疗方案。
个案:二个周前,母亲去世,而二年前自己的母亲关系紧张。咨询师必须把治疗的的焦点放在二个周母亲丧失这个点上。
另外一个小组的,慢性的强迫症,这次来是因为家庭的变化,当前的变化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虽然可以追溯过去,但是焦点要放在这次变化上。
下午进行访谈示例,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应对,这个过程并不是事情决定好的,而是根据来访者实际来决定的。
现场练习,老师询问——在练习中的是否有挣扎、痛苦?
四、提问与回答
1、大家现场提问(一):在美国培训一个灵活的CBT治疗师的过程是什么样的?紧紧是听课吗?
培训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培训十五年,教会一些最基本的核心概念和原则,这些核心的概念和原则,在所有的病人身上都会碰到,这些内容看起来很简单,但实践起来,确非常不容易。
把自己的所有的经验写成了教科书,即使前面是教学方式,不管如何学习,必须参加督导的。必须报告案例,讨论案例,然后才能更好的进行。
2、大家现场提问(二):抑郁和焦虑,
在讲课的现场有位老师演示了一个立体的三角。三角是两维,三角中很多界限,并不是很清晰。想法和感受之间界限并不是特别清晰——“想法感受”有很多整合在一起。
和生活经验更加贴近的东西,才是更有生命的东西。
各有利弊:三角是帮助病人的工具,是简单的,直接画给病人看,是教育病人看的。
而立体的这种三角是复杂的,是进化的。
(老师先请大家观看两个案例的访谈,然
关于这两个案例,病人开始提供的信息比较模糊、比较弥散,这时候美
咨询最初的前五分钟到十分钟,美方咨询师脑袋中想:我能够做什么?
做为咨询师,必须学会承受这种不确定感、承受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然后决定从朝向哪个方向走。
联系前面的学的原则和方案,咨询师内心的想法是:必须先和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肯定病人的体验,然后决定向哪个方向走。总之,前提是——这个关系要建立好。
治疗师第二个原则是:必须找到一个参照点。治疗师会问:什么时间来医院,社会功能如何等类似这样的问题。总之必须找到一个参照点,可以做为起点。
第一个病人,是一位有些躯体化的来访者。这样的病人,谁也不知道他的诊断是什么。这时候,治疗师必须必须花时间进行访谈,然后找一个参照点。
美
治疗师用的技术:第一位病人,直接给他看认知行为三角。看的时候是用言语来和病人进行讨论的认知、行为、感受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这里用的方法,是罗杰斯所说的反射——把病人告诉的内容,再还给病人,但是还给病人的时候,他是用的认知行为三角还病人的。但是治疗师在表达的时候,是用这样的方式——这是你说的……是不是这样的?你曾经告诉…………
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上做了三件事情:评估病人;肯定病人;教育病人。
治疗师在访谈的过程中,非常关注病人对咨询师的反应——是不是这样的?有的时候,治疗师会刻意说一些错误的东西,通过病人的反馈,来获得关于病人的信息。
老师现场做的是一个咨询式(即带有咨询性质的)访谈。有开始有中断有结束,这样访谈的目的还是为了教学,而且病人也希望从治疗师那里得到一些东西。治疗师也希望给病人一些东西,所以,给的建议相当的具体的。这些建议一方面采用了病人给的信息,另外一个方面是治疗师在理解病人这些信息的时,治疗师个人的理解和对案例的假设,治疗师提供给病人,同时征求对病人对建议的反馈——这样的建议是不是合适,是不是有帮助。
这是治疗师对自己现场演示案例的总结。下面是现场提问时间。
学员问题一:我的问题是,我看这两个人在其他地方谈话,我认为这两个人没有毛病,思路很清楚、描述也很清楚,如果不在医院的话,我认为他们两个没有毛病。我的这种看法是和没有学医的人一致的——这两个人也是没有问题的。他们自己为什么会发现自己有问题呢?(病人为什么会把自己的问题看成疾病?)
治疗师回答:
这位学员在尝试理解,为什么一些病人会把自己看成为有问题的。是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培训老师在某种状况下也碰到相似的情况。在美国,这样的病人是不会在医院进行治疗的。住院病人,也需要达到一定标准的。这样的病人,在美国也只是一些门诊。
这样的病人,从外面上看,看起来都是蛮好的。但是,他们的内在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对他们来说,生活就像找不到抓手一样,他们不知道如何来处理,即不知道应该如何来处理自己的内心痛苦。
第二个病人的问题更加严重一些,这是一个有些人格障碍。美国精神医学会主编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分类(轴一:临床障碍;轴二:人格障碍;轴三:一般医学情况;轴四:心理社会问题及环境问题;轴五:功能的全面评定)这是一个轴二:人格障碍的问题。
第一个病人,问题轻一些,第二个病人的问题严重一些。
这样两位病人对我们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第二种病人,在我们的门诊是很多的。对这样的病人,我们脑袋里面要想的第一件事情是:对这样的病人,我们能够做什么?很多医生会举手投降了;
这两个病人的生活情景不同,但有些地方有些类似——他们都可以呈现一个广泛的问题,问题很大。
培训老师诉说自己的思想的内在活动:他一开始和病人进行共情,他能够感受到病人的无助,然后这种感受帮助治疗师自己,让他知道该做什么。这些病人有的时候像第一个病人一样,无法控制自己的躯体症状,他们是想通过寻找外界的帮助来进行控制内心的痛苦。这个问题太广泛了,治疗师要在这么一个很大的问题上,可以找到一个方面能够来和病人一起工作,就像找到参照点那样。
对第一种病人,躯体的感受,我们不能直接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其认知或者行为,这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不同的取向关注的重点不同。精神分析更加关注过程,关注治疗师和来访者互动过程。CBT治疗,会找为一个小的焦点和病人一起工作,来看看能够发生什么样的过程。在访谈的那一个时刻,如果关注过程,来访者可能感到很舒服,但从长远来看,病人没有什么改变。而讨论一些小的焦点,病人可能会感到一些失望因为探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病人可以改变一小点。二者之间是辩证的。
即使改变一小点,在病人那儿可能会有很大的阻抗。即使病人答应我会那样做的,但肯定也是会有阻抗的。
学员的问题二:我们在临床会遇到“三好病人”——看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医生、最好药物,但是一个也不执行。第一类病人中,他们坚信自己的躯体症状是最重要的,医生会解释你这是心理精神问题,他们是不太相信的。我们这个案例中,他说自己的不舒服来自躯体方面的原因是70%,来自心理方面问题是30%。这是第一个个案给我们提供的。我们在临床治疗中,会进行解释“身心的相关性”。老师在进行治疗中,没有进行解释,而且进行了转移——你在你身体有了这些不舒服的感觉的时候,你生活有什么变化,你的生意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讨论一个问题,要不要解释,这种解释是否合适?
我经常会运用大家都经历的一个案例去解释他的“身心相关性”:比如,在考试、竞赛前去厕所,无论有无想排泄的愿望。这种情况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过。急于找厕所、很难受的时候,可能另外有一个事情插入进来,转移了注意力,去处理这件紧急的事情,也许几个小时也不会想到去上厕所,等这件事情处理完了,才能感受到这种尿意,然后去找厕所。这说明,身心的相关性能够解释一部分躯体的症状。我们在治疗中,这种方式和治疗师用“转移”的处理方式,请解释一下。
治疗师的回答:
这里面一部分可能是文化的原因。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个人的方式。
我们不是百分百确定这个病人的躯体症状是心理原因。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很明显的事件:病人服用保健品而发生躯体反应,这可能是服用这保健品的原因。另外一个方面的考虑是:我们这时候对其进行躯体化“身心疾病”的解释,不一定有效果。
治疗师即使关注躯体的不舒服,也是关注这个“无法控制”的不舒服——也就是说,他确实不舒服,对病人来说是,是他无法控制的,然后转向他自己能够控制的。
病人在讨论自己的躯体症状时,治疗师内心的想法是:他关注自己的模式,也就是说,症状的变化模式,有这样一个变化,病人说早上比较重,晚上比较轻,而且病人自己也提到他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他感觉好一点。
病人讨论自己的躯体不舒服,治疗师关注是在他躯体无法控制之外的事情——也就是病人能够自己控制的东西。对慢性、疼痛的病人来说,总是在谈论自己的痛,这些谈论没有意义的,所以,解释“身心统一”的作用、意义也不大。我们治疗师所要做的是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注变化——CBT治疗师一定要对变化敏感。
治疗都也相信有一套潜意识的机制能够解释他的躯体症状(身心症状)。但是我们不相信跟他一起讨论这些潜意识的机制,对病人是有帮助的。
我们要在很确定想法、行为上做文章,因为只有这些才是可以改变的,从现实层面上可以帮助病人的。
干预的建议是两个方向:
第一,做一些事情,来改变病人的想法和感觉。
第二,让病人去尝试接受躯体症状。这样的病人整天在思考,我不想这样,我不想这样。这样会病人很不开心。我们的出发点就是:你现在就是这样,然后尝试去做出一些改变。
治疗师与提供的学员的想法,相同东西多,不同东西少。我们所做的工作都让病人来接受自身的东西,停止反复的不停的和自己去做斗争的这种状况。(让我们要让病人来接受这种状况,然后再去想办法如何改变。)
我们对病人也要有心理教育这一部分,治疗师采用的方式是,体验病人的无助感,然后带领病人换一种应对方式。
学员的第三个问题:第一个病人说自己在五月份发病,老师抓住的点是每天住院起来,早上起来的感受、想法,老师围绕这个点去工作,尝试着用认知行为三角去让他理解情绪、行为、感受三者的关系,但这个来访者好像不太接受。病人总是在讨论自己的躯体症状造成自己的精神状态,是不是治疗师因为来访者不接受这种解释,就开始对其行为资料的收集,然后问,做了什么、没有做什么,从行为的改变来改变其想法和感受,从而提出后面的两条建议——做一些不曾做的,或者做一些你能够做的一些事情。想请问治疗师对第一个病人,是不是从这个点开始工作的?
治疗师的回答:
如果讨论太多的躯体感受,治疗师可能会陷进去。
治疗师的运用的技术是——肯定病人的体验,肯定其痛苦,这样就可以共情这个病人,然后转向。这个病人一直谈自己的感受,治疗师可能感受到那种无助感。而治疗师认为他可以在行为上做点什么来改善他的感受。病人也愿意花45分钟时间来讨论自己的躯体感受,但这很无助。
如果只谈论躯体的感受,咨询师可能会迷失在这些感受中。我们的处理是:给病人一些时间去讨论这些感受,肯定病人的体验。
学员的第四个问题:第二个病人有十年的病程,治疗师找到两个工作点。一个是五月份病人因为自己的生活没有规律,情绪低落来进行就诊,然后医生给病人换成新药没有好转,八月份来住院。治疗师选择了就诊的动机,然后提出了对生活规律与疾病的关系的理解?
治疗师回答:
实际上治疗师抓住了三个点:一是五月份、住院、出院。治疗师认为,病人住院两个月,情况已经有改善了,所以,治疗师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会功能方面。
治疗师在咨询中会掌握时间——比如我们的咨询还剩下十分钟,如何利用这十分钟?我们必须给病人提出具体的、有帮助的建议。
所以,治疗师对第二个病人更多的关注焦点在于病人如何更好的行使自己的功能。我们对其病情有了解,而且住院有了好转,治疗师要关注的是:如何能够保持、巩固这些效果。所以,提出如何做好复发预防。病人讲话有微妙的地方,治疗师抓住了,所以提出复发预防的问题——病人提出自己情绪不好的时间,会放弃、感到孤单。
所以,治疗师提出的具体建议是:病人的生活要有结构。
病人的生活在缺乏结构的情况下,就会有很多想法而且想的厉害。这时候,病人就会失去控制。所以,治疗师的焦点就是不要失去控制。在哪些地方会复发,治疗师要内心有数。
我们已经对细节进行讨论。这是第二天所有的内容。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